
文/張永恒
時間:8月15日,地點:美國阿拉斯加,主角:特朗普與普京,內容:如何體面地結束一場戰爭。
時間和地點的選擇,很有意思;會面雙方的主角,更有意思。曾經是制裁和被制裁的一方,如今,坐下來,或許還要喝杯酒,商談如何才能結束一場已經持續了3年半的血流成河的戰爭。
隨着美國總統特朗普與俄羅斯總統普京即將在阿拉斯加舉行會晤,國際社會對這場會談的動機與潛在後果充滿疑慮。特朗普在競選時曾高調承諾「24小時內結束俄烏戰爭」,但這麼長時間過去,這場衝突仍在持續,美國對俄制裁未能迫使莫斯科退讓,烏克蘭的反攻也陷入僵局。如今,「特普會」即將登場,表面上被包裝為「突破性外交」,實則暴露出特朗普政府對俄政策的失敗,甚至可能以犧牲烏克蘭利益為代價換取一場倉促的停火。
特朗普的競選口號,充滿民粹主義色彩,但其對俄烏問題的認知顯然低估了地緣政治的複雜性。俄烏衝突的根源,在於俄羅斯對自身安全的憂慮以及對歐洲安全秩序的根本性挑戰,而烏克蘭的生存權已成為西方集體利益的象徵。特朗普試圖以「交易思維」處理這一矛盾,既未向普京施壓足夠的軍事和經濟代價,也未向烏克蘭提供足以扭轉戰局的長期支持。美國對俄制裁雖嚴厲,但因歐洲內部分歧、能源市場調整及俄羅斯經濟韌性而未達到預期效果;與此同時,美國對烏軍援的遲滯和反覆(如拖延F-16交付、削減預算)則進一步削弱了基輔的談判籌碼。
此次會談的最大隱憂在於,特朗普可能為追求「速成協議」而默認俄羅斯的一些訴求,例如迫使烏克蘭接受領土讓步或「中立化」地位。普京的談判目標始終明確:通過凍結戰線鞏固俄佔區,並推動國際社會變相承認其「既成事實」。若特朗普為展現「外交勝利」而施壓澤連斯基政府妥協,不僅將有損烏克蘭的主權,還將向全球傳遞「強權即正義」的危險信號——這將直接動搖美國盟友體系的信任基礎。
更值得警惕的是,特朗普的「孤立主義」傾向可能進一步助長俄羅斯的擴張野心。若美國單方面放鬆制裁或減少對烏支持,普京很可能在短暫停火後伺機重啟戰爭,而歐洲國家將陷入更嚴重的安全困境。歷史經驗表明,對侵略者的綏靖從未換來長久和平,1938年的《慕尼黑協定》即是前車之鑒。
結束戰爭需要的不是一場倉促的「政治表演」,而是清晰的戰略:一方面,美國應聯合盟友強化對俄制裁網絡(尤其是針對能源和軍工產業鏈),另一方面需通過長期武器援助,確保烏克蘭的防禦能力。只有讓俄羅斯意識到戰爭成本不可承受,才可能迫使其回到嚴肅談判。
「特普會」若淪為特朗普個人政治利益的工具,或將開啟一個更危險的時代:大國強權肆意肢解小國,而國際規則淪為廢紙。美國的外交信譽不應建立在烏克蘭的領土與鮮血之上。
人間正道是滄桑。當然,俄羅斯的訴求或許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但那些問題可以通過政治談判解決,因此,在一定的軍事和政治經濟壓力下的「勸和促談」才是解決問題的正道,而這,正是中國一直呼籲和主張的和平福音。由此可見,徹底解決俄烏戰爭問題,還真的離不開中國的參與。
相關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