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晚(13日),香港新蒲崗胡李名靜體育館的燈光將為黃西亮起。這個首位登上美國白宮記者晚宴的華裔脫口秀演員,將帶着雙語專場《The Twin Tariff Show》開啟香港首演。演出前黃西通過越洋視訊電話,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的獨家專訪,分享他穿梭於中西文化間,深耕雙語脫口秀20年的幽默哲學。他認為,幽默的底層邏輯全球共通,關鍵在於敢於表達,而脫口秀的核心永遠是作品,而非互動。
黃西的首場演出將以普通話剖析移民身份在異國他鄉的「水土不服」,這也是他從業二十多年來,在香港的中文脫口秀首秀。14日晚他將用英文脫口秀辛辣調侃關稅戰以及人工智能浪潮下的職場荒誕。
很長時間以來,黃西都被視作中國內地脫口秀的一張重要名片。2010年,黃西受邀在美國白宮記者年會上表演脫口秀,更在同年獲得全美喜劇節冠軍,成為了第一位躋身美國主流喜劇界的亞洲人。


在2010年的白宮記者年會上,黃西面對2,400名政要調侃時任副總統的拜登:「我讀過您的自傳,書裏的您比真人強多了!」全場爆笑,拜登本人也樂不可支。這段表演讓黃西一舉成名,但他回憶當時「緊張得味同嚼蠟」,甚至覺得那並非自己的最佳表現。
「這場表演在美國之外的影響更大」,黃西說,「愛爾蘭、南非、澳大利亞和內地都有很多人給我發郵件。」他認為,這一機遇離不開時代背景:「比如今年特朗普拒絕出席白宮記者年會,或許未來再難有在白宮拿總統開玩笑的演出形式了。」
而短短三年過後,黃西便毅然轉身選擇回國發展,在擔任央視主持人的同時,致力於推廣中文脫口秀,也通過工作坊培養了不少早期內地脫口秀的儲備力量,堪稱中國內地脫口秀的「拓荒人」。縱使光環在身,他仍以:「我是黃西,黃瓜的黃,西瓜的西。」這樣樸實的自我介紹保持初心,堅持認為脫口秀最大的使命就是給觀眾帶來快樂。
2019年,黃西曾到香港開設英文專場。他特別欣賞台下多元化的觀眾群體,認為這正是香港的魅力所在。談起香港美食,黃西回憶起在美國排隊吃「點心」的經歷,期待這次能品嘗到正宗的港式點心。
好作品自然能抓住觀眾
深耕雙語脫口秀20年,黃西發現中西幽默的底層邏輯相通:西方脫口秀教材譯成中文可直接用,相聲的「三翻四抖」與脫口秀的Callback本質相同。差異僅在文化基因——中文喜劇的「倫理梗」,如「我是你爸爸」在美國或許水土不服,而英語中的自嘲在中文語境亦未必奏效。
早年黃西常被調侃「中式英語」,甚至有位華人老太太在超市提醒他「口音太重」。如今他笑言:「美國人其實不在乎語法錯誤,long time no see這種『錯誤語法』的英語也早已被接納。」他鼓勵中國學生不管講得如何,一定要大膽開口:「敢表達永遠比完美更重要,關鍵是說出自己的想法。」

黃西對被不少內地脫口秀演員視為脫口秀啟蒙者表示既驚訝又自豪。他認為過去十年中國娛樂界最重要的發展就是脫口秀行業的崛起,能參與其中深感榮幸。
而面對短視頻時代觀眾耐心的流失,黃西坦言經典段子不再奏效令人遺憾,但他堅信優質內容永遠有市場。「內斂的喜劇風格一直存在,只是看你怎麼把它表達得更強。」他更為關注表演者的水平而非風格,認為真正的好作品自然能抓住觀眾。他注意到現在不少脫口秀演出「整場都在互動」,往往觀眾比演員更好笑。黃西犀利指出當下過度依賴互動是「捨本逐末」,「脫口秀是以作品傍身的行業,過度依賴互動效果就像只吃餐前小菜而不吃主菜。」但也幽默表示,「茄子辣椒各有所愛。」
近年來脫口秀綜藝的熱播不僅造就了一批脫口秀新星,也對脫口秀的劇場演出有相當的拉動作用。黃西認為幾檔大熱的脫口秀綜藝在客觀上推動了中國脫口秀行業的整體水平與發展進程,「我認為目前中國脫口秀的發展已躋身世界前沿。」黃西分析這種進步源於「強競爭」之下的自我提升。黃西曾親眼目睹不少演員在比賽期間為了打磨段子一天跑三四場演出,這種專注必然帶來作品品質的飛躍。
行業具周期性籲後輩警醒
他還特別提及近年內地女性脫口秀演員的進步卓著。近日在互聯網上引發無數共鳴的女性脫口秀演員「房主任」,黃西也曾在今年與她有過一面之緣。女性脫口秀演員的作品,正在打破幾千年來男性主導笑料的傳統,黃西認為「這是個好現象。」來自真實生活的感受本就有其魅力,「脫口秀又是一個特別直接而有力量的表達方式。」

針對「線上切片是否會影響線下上座率」的擔憂,黃西持樂觀態度:「雖然現場演出無法進行剪輯,但劇場3D的笑聲體驗無可替代。」他認為當前內地脫口秀處於井噴期,但也提醒行業具有周期性,「脫口秀仍是流行文化,流行就可能過時。」他援引美國脫口秀曾經歷上世紀八十年代的「登峰造極」以及後續十幾年的「蕭條期」,真誠提醒後輩演員未雨綢繆。
黃西將脫口秀視為「人生使命」:「如果你做一件事,即使失敗還想去做,那麼這可能就是你該做的事。」黃西吐露自己一直有做脫口秀電影的想法,雖多番努力未果,但從未放棄,並用一句東北民諺樂觀調侃道,「莊稼不長,年年種」。黃西認為,在社會的噪音和歷史的傳承下,人們內心的聲音極容易「被淹沒」。他鼓勵年輕人傾聽內心最真實的聲音,哪怕它微弱而不被理解。
追求快樂永遠有意義
今年已度過55歲生日的黃西對「知天命」有着獨特見解:「除非50歲就死,哈哈,否則天命要一直找。」曾在大學時就不斷尋找人生終極答案的他,如今更為信奉的是「存在主義」,認為,「人生的意義在於尋找意義本身,就像脫口秀的悲喜轉換,取決於你選擇哭還是笑」。
他深諳喜劇與悲劇的辯證關係,引用伍迪·艾倫的名言「Comedy is tragedy plus time.」(喜劇是悲劇加時間),30歲後他領悟到:再艱難的處境,人都能「選擇自己的態度」。32歲才入行的他,至今仍記得初聽脫口秀時雖只能聽懂一半笑話,卻開心了整個星期。黃西回憶十多年前在上海連開十場專場時,觀眾盡是疲憊的大學生和職場人,和他初次去看脫口秀時如出一轍:「大家都只是為了來找個機會放鬆而已。」
黃西將「給人帶來快樂」視為脫口秀的神聖使命。既然人生的痛苦不可避免,那麼「追求快樂」就將永遠有意義,看到疲憊的都市人在笑聲中獲得慰藉,他更堅定要在給觀眾帶來快樂的路上,繼續前進,「再走二十年」。
(來源:香港文匯報 記者:陳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