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南城(01668)被香港高等法院勒令清盤。年報資料顯示,截至2024年底,公司負債總額高達609億港元,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僅4100萬元,另違約借款累計超過157億元。分析師認為,華南城債務規模較大,相信清盤過程需時較長且具挑戰性,直言事件是內房的一個縮影,反映整個市場仍然困難。

華南城昨日上午10時55分起暫停交易,停牌前報0.107元,下跌1.8%,成交僅24萬元,公司暫停交易前市值12.24億元。華南城昨晚發出通告表示,法院已委任富事高諮詢周偉成及潘路洋為清盤人,股份將繼續停牌,直至另行通知。
華南城今年初遭債權人花旗國際提出清盤呈請,在3度延期聆訊後,案件昨天在高等法院處理。外電引述高等法院法官陳靜芬表示,華南城重組計劃未有任何重大進展,因此未有按公司請求給予最後一次機會,勒令公司即時清盤。
以資產規模計算,華南城成為繼中國恒大(03333)以來,規模最大的內房清盤案。
該公司年報顯示,華南城2024年總負債約609億元。獨立核數師報告指,華南城去年底流動負債超過流動資產28.48億元,即期部分計息債務達182.41億元,同時,還有一批違約借款未能依時支付本金或利息。
光大證券國際證券策略師伍禮賢認為,華南城遭勒令清盤,是內房其中一個縮影,反映內房仍處於低迷,尤其是規模相對細小、負債較高的企業仍然難捱。他續說,華南城主營業務為商貿物流及商品交易中心的發展商及營運商,提供原材料和製成品的綜合交易平台,惟相關領域在過去十年因電商崛起而備受衝擊。
債權人難以執行其內地財產
伍禮賢提到,由於華南城自身並無在內地上市,集團在香港清盤,債權人有機會在香港資產中得到補償,惟倘若內地法院無公布其清盤,債權人難以執行其內地財產,情況正如中國恒大一樣,因此對投資者、債權人而言存在一定的損失風險。
早於2024年2月,華南城披露流動資金日趨緊張,或將觸發債務違約風險,同年6月,債權人入稟香港高等法院,要求華南城最大股東深圳市特區建設發展集團賠償14億美元(約109億港元)。到今年初遭花旗國際向高等法院提出清盤呈請,涉欠款逾3億美元(約23.4億港元)。
華南城經過數月談判後,仍未獲得足夠債權人支持重組方案。在今年5月的法庭聆訊上,債權人表示,希望深圳市特區建設發展集團在債務談判中發揮更大作用,並特別要求接觸兼任華南城聯席董事長的特區建發集團董事長李文雄。
銷售不及預期 出售資產救亡

華南城(01668)在面臨經營困境時,曾積極引入國資力量以期扭轉局勢,2022年便成功引入深圳市特區建設發展集團,不過華南城仍然無法避過行業周期的衝擊,近年唯有出售資產救亡。
華南城去年2月公布,預計不會就到期的強制贖回款項進行支付,導致2024年10月票據發生違約事件。當時公司已表明,因外部因素變化,集團的銷售不及預期,現金流只能保證日常經營所需,在疊加效應下導致集團流動資金日趨緊張,集團在債務上面臨非常大的還本付息壓力。
因此,華南城去年先後計劃通過公開招標方式,出售物業服務供應商第一亞太約50%股權,還有西安華南城約30.65%股權,惟兩項交易未有進一步披露有否成事。
其中西安華南城是第二次遭出售,早於2022年12月中,華南城與相關收購方簽訂總額50億元投資協議,交易完成後,華南城集團持股比例從100%降至30.65%。
融創推進債務重組 月內清盤聆訊

債務危機纏擾內房股,多家房企等候清盤聆訊,包括融創中國(01918)、佳兆業(01638)、寶龍地產(01238)及碧桂園(02007),分析師表示,要注意中小型或以地區性為主的內房風險較大。
光大證券國際證券策略師伍禮賢直言,雖然內房行業低迷局面未過,但下一隻清盤的公司未必是最大型內房,畢竟在國家層面上,大型企業往往是「Too big to fail」(大得不能倒下),以避免影響民生。
伍禮賢續說,相反體系細小的內房抵禦衝擊能力較弱,一旦行業出現放緩,對小型內房的資金回籠構成壓力大,因此中小型或以地區性為主的內房風險較大。
觀察一眾內房清盤聆訊,假設沒有進一步押後,最快將有在8月25日進行聆訊的融創中國。不過該公司近日宣布推進境內債務重組,將發行逾7.54億股新股予特殊目的公司,用於抵償約56億元人民幣債務。
另外,碧桂園去年2月遭建滔集團(00148)子公司永恆信貸入稟高院提出清盤,原定昨天(11日)舉行的呈請聆訊,延期至2026年1月5日。值得留意的是,建滔已向高院表示擬支持碧桂園的重組建議,惟須獲得進一步條款及條件,方可作實。
(來源:大公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