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趙偉
股票代幣化是傳統資產數字化進程中的重要一環,其意義已逐步在傳統金融與加密生態中體現。對於傳統金融而言,股票代幣化具備顯著的制度與技術優勢。
股票代幣化對於傳統金融和Crypto行業的有哪些意義?
首先,它突破了時間與地域限制,實現24小時×7天不間斷交易,並可通過區塊鏈實現「T+0」即時結算,相較傳統「交易+清算+託管」三階段流程,交易效率顯著提升。
其次,代幣化技術允許將高價股票「份額化」,即以極低門檻拆分交易單位,降低了藍籌股、跨境股等高門檻資產的投資門檻。這不僅擴大了散戶參與度,也提升了全球資本市場的可達性和流動性。根據 McKinsey等機構測算,基於區塊鏈的證券結算系統有望將交易總成本降低20–30%。
對於加密行業而言,股票代幣化是連接鏈上與鏈下世界的「橋樑資產」。目前,鏈上現實資產(RWA)代幣化市場已突破240億美元,其中股票類資產約佔4.2億美元左右,儘管基數較小,但增速顯著,年內增長率超過80%。這一趨勢表明傳統證券正加速與鏈上協議融合。
從市場趨勢來看,股票代幣化被視為「下一代資本市場基礎設施」的核心構件。未來5年,全球資產代幣化市場規模有望突破16-20萬億美元,其中股票類資產將是核心增長引擎之一。其戰略意義不只是「技術替代」,更代表着傳統金融結構向開放式、可編程金融體系的深層次演化。
股票代幣化是否能夠成為推動crypto繁榮的新敘事?
股票代幣化有望成為加密行業的新敘事之一,特別是在「現實資產上鏈」(RWA)成為主流趨勢的大背景下。儘管當前代幣化股票市場仍處早期階段,但增長潛力不容忽視。比如,若全球股票資產中僅有1%實現鏈上轉化,整體市場規模到2030年有望達到1.34萬億美元,增長幅度超過2600倍。
近期的進展亦印證了這一敘事正在快速形成。例如,eToro於2025年7月29日上線基於以太坊的美股代幣化交易服務,首批開放包括特斯拉、蘋果、英偉達等在內的100只熱門股票與ETF,並支持「24/5全天候交易」模式,使用戶跨越地理與時間限制參與全球證券投資。該產品的推出結合了歐盟《MiCA》與美國《GENIUS Act》對現實資產代幣化的監管框架,成為合規與產品創新結合的典範。
股票代幣化對加密行業的意義不止於交易便利,更在於敘事層的躍遷:一方面,它為DeFi生態注入高質量抵押品與真實現金流支持,助力開發更複雜的結構化金融產品;另一方面,它強化了鏈上金融的「現實錨定」,有望吸引長期觀望的傳統機構資金入場。
當然,要讓這一敘事真正起飛,還需滿足三項前提條件:其一,監管明確化,避免法律定位與合規義務模糊;其二,主流平台的持續迭代,推動用戶體驗與安全性雙重提升;其三,大眾交易者的教育普及,使得傳統投資行為能自然遷移到鏈上場景。一旦這三者逐步到位,股票代幣化不僅有可能重塑資本市場結構,更有望成為加密行業繼穩定幣與Layer2之後的下一個千億級催化劑。
股票代幣化面對哪些不確定性和合規挑戰?
儘管股票代幣化正逐步成為加密行業與傳統金融交匯的重要賽道,但其發展仍面臨多重不確定性與合規挑戰,尤其在監管、法律權屬、安全性和技術標準等方面問題尤為突出。
首先,監管框架仍待明確。目前全球對股票代幣的法律分類尚未統一,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尚未就此類產品的註冊義務、交易合規和託管標準給出系統性指導。與之相對,歐盟MiCA框架雖已涵蓋電子貨幣與資產參考型穩定幣,但對股票等現實資產的代幣化尚處觀察階段;香港、阿聯酋、新加坡等地區也在進行試點性探索,但尚未形成全面適用的證券代幣監管方案。
其次,法律權屬存在實質性爭議。股票代幣的持有者是否享有與傳統股東相同的權利(如分紅、投票、查賬權)目前尚無明確法律共識。例如,一些平台僅提供經濟收益權,並不賦予法定股東身份。這類權益結構的模糊,增加了司法風險,也可能影響交易者信心。此問題需通過立法明確或依賴司法先例逐步釐清。
第三,安全性與隱私合規風險不容忽視。鏈上股票資產需依賴智能合約執行轉讓與清算流程,而代碼審計不到位、合約邏輯漏洞或預言機攻擊,都可能造成資產被盜或數據洩露。此外,針對個人交易者的KYC、AML 與隱私數據處理,也需同步滿足本地法規。
第四,互操作性與技術標準不統一,制約了流動性形成。目前市場上股票代幣分布於多個鏈上平台,如以太坊、Polygon、Solana等,託管機制、轉讓規則和接口標準高度碎片化,導致不同平台間的資產難以無縫互通,影響整體市場效率。
最後,市場接受度仍處早期。大多數用戶對於其法律性質、風控機制、可交易性等關鍵信息了解不足,這意味着代幣化股票若想真正進入主流視野,還需依靠品牌背書、合規披露與用戶教育三位一體協同推進。
總體來看,股票代幣化若想真正釋放潛能,必須穿越監管沙盒、法律清晰度、安全審計、技術標準與市場教育這五道關口。未來1–2年,其能否從試驗性產品邁向主流資產類別,將取決於這些基礎設施的成熟速度。
(作者為OKX研究院高級研究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