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王思迪
隨着國際青少年ESG大賽落下帷幕,回望這段聚焦可持續發展的探索之旅,雖有艱辛,卻收穫頗豐。
記得剛得知ESG大賽的消息時,我無意間翻起相冊,看到2020年一次研學之旅的照片,正是那次經歷讓我與Environment(環境)、Social(社會)、Governance(治理)這三個詞產生了關聯,從那一刻起,我便踏上了ESG探索之路。今年7月,我來到香港領獎,同時開啟了一段為期三天的ESG實踐之旅。

第一天抵達香港後,我們馬不停蹄地前往大公文匯傳媒集團參訪。老師為我們介紹了《大公報》和《文匯報》的歷史淵源,從兩報初創到如今整合為大公文匯傳媒集團,每一步發展都凝聚着無數人的心血。隨後的頒獎環節讓我迅速融入集體,雖然我僅獲得三等獎,但在觀摩了眾多優秀作品後,深感受益匪淺。同時,我也發現了許多值得學習和探索的方向,這讓我更加堅定了信念:要將自己這份微不足道的力量與其他成員的力量匯聚起來,成為助力可持續發展的有效力量。
第二天,一場突如其來的黑雨打亂了當天的行程,但我們並沒有因此停下旅程的腳步。在酒店期間,我們先通過《點新聞》了解了關於黑雨的相關報道,隨後分成三個小組,分別從 Environment(環境)、Social(社會)、Governance(治理)三個角度,對這次黑雨事件進行了詳細的梳理與總結,並在組內開展了小型分享會。黑雨警告信號是內地沒有的氣象警報類型,這讓我們充滿了新奇感。我們小組從Governance角度切入,收穫了許多香港應對黑雨的有效治理經驗。除此之外,我們還開展了集體討論,在討論中發現:雖然目前難以找到徹底解決黑雨問題的辦法,但可以通過科學手段減少其對人類的危害。與此同時,大家共同提出了多項應對建議和改進措施,這讓我更加全面地認識到環境污染給人類帶來的諸多不良影響。
黑雨警告解除後,我們前往香港大館。在老師的帶領下,三個小組分頭收集素材、探尋歷史脈絡——在斑駁的磚牆間觸摸歷史的溫度,在新舊交融中讀懂城市的生長軌跡。其後,我們分別從ESG三個角度撰寫了分析大館改造前後變化的文章,在文字中與時光對話、與文化共鳴。

第三天上午,參觀中國人民解放軍駐港部隊的經歷讓我對軍人更加肅然起敬。走過「中國夢」、「強國夢」、「香江衛士」三個主題展廳,我全面了解到中國邁向今天的璀璨歷程。講解員陳教官更讓我真切體會到網上所說「往那一站就是兵」的真實風範,我對他產生了深深的感激與信賴。下午在旺角警署,警官為我們展示了出警裝備,帶我們參觀了警車,並詳細介紹了警察日常的出警流程。同時,教官還為我們進行了反詐宣傳,讓我認識到任何人都有可能遭遇詐騙,就連警察也不例外,這使我對反詐知識有了進一步的理解。旅程的最後一站是香港故宮,其參觀區域分為普通展廳和特色展廳。從商周青銅器的莊嚴厚重到明清文藝品的雅緻精巧,每一件展品都承載着歷史的記憶,不僅讓我們感受到文明的一脈相承,更讓我們體會到守護與傳承的分量。

從最初對ESG框架的概念化理解,到最終能結合案例提出具有實操性的方案,這場賽事不僅是對我知識儲備的檢驗,更讓我真切感受到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溫度與力量。
(作者為2025『首屆』國際青少年ESG大賽參賽成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