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張介嶺
距特朗普最後通牒所設期限僅剩兩天之際,8月6日,美國中東問題特使維特科夫與普京在莫斯科舉行會談,就烏克蘭問題交換了「信號」,並討論了美俄發展戰略合作的可能,被克里姆林宮指「有益且富有建設性」。
特朗普亦稱,維特科夫與普京的會晤「非常富有成效」,取得了「重大進展」。他還向澤連斯基和歐洲盟友通報了情況,強調「將在未來幾天和幾周內」為結束戰爭努力。然而,一位美國高級官員澄清說,美國仍計劃本周五對從俄羅斯獲得物資,尤其是石油和武器的國家實施二級制裁。
最近幾周,美俄關係急轉直下。特朗普對俄羅斯越來越失去耐心,從譴責俄羅斯對烏克蘭城市的冷酷襲擊「可恥」、「令人厭惡」,狠批普京在烏克蘭問題上「滿口胡言」,到發出最後通牒,威脅實施新制裁,包括對俄羅斯交易夥伴實施二級制裁,再到被梅德韋傑夫「核訛詐」激怒在俄羅斯附近水域部署核潛艇,開始極限施壓普京停火。
7月28日訪英期間,他再次發出「最後通牒」,將給俄羅斯達成和平協定的期限從最初的50天銳減至10至12天,時間從宣布當日計算,次日又再度明確減至10天。無論是10天,還是12天,滿打滿算都將於本周到期。俄烏衝突到了關鍵時刻。
《莫斯科共青團員報》驚呼,特朗普火車頭與普京火車頭正相向疾馳,雙方「都不會熄火、停車或倒車,迎頭相撞似不可避免。」國際社會高度關注,美俄會在烏克蘭問題上走向對抗,還是仍有機會達成妥協。
要回答這些問題,關鍵看特朗普和普京能否避免誤判,回歸現實。美俄之所以幾乎到了掀桌子的地步,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特朗普和普京對彼此的意圖存在嚴重「誤判」。
若說起因,特朗普的做法有很大誤導作用。他重返白宮後迅即重啟對俄關係,頻頻對普京示好,一股腦地將美方底牌和盤托出,並以斷供要脅烏克蘭妥協,甚至對到訪白宮的澤連斯基進行外交羞辱,還對北約和歐洲領導人惡語相加,完全推翻了拜登政府確定的挺烏政策。
不止於此,美方外交上開始諱言「俄羅斯侵略」字眼,今年2月,在聯大緊急特別會議就歐洲譴責俄羅斯「侵略」烏克蘭修正案進行表決時,竟站在俄羅斯一邊投下了反對票。
特朗普對普京和談意圖的嚴重誤判也誤導了莫斯科,以致於俄羅斯一些人想當然地以為特朗普主義正在摧毀跨大西洋共識,西方國家分歧日益公開化,地緣政治上不再是盟友,美俄共同利益增多。
普京也很會打溫情牌,特地托到訪的維特科夫轉交特朗普一幅由俄羅斯頂尖藝術家尼卡斯·薩夫羅諾夫創作的其「遇刺」後揮舞拳頭的肖像畫,整得特朗普大為感動,兩國元首一度給人的感覺好像很快就要實現互訪似的,突然從「勁敵」變成了「歡喜冤家」。
受這種心理影響,克里姆林宮根本沒有拿特朗普的警告當一回事,在承諾俄羅斯仍致力於通過政治和外交手段解決烏克蘭衝突的同時,繼續大打出手,在領土、烏克蘭中立,以及戰後烏克蘭軍隊規模等關鍵問題上寸步不讓,堅稱俄羅斯只接受按自己的要求達成的解決方案,否則,還會繼續打下去,直至實現所有戰略目標。
等到特朗普動真格的了,莫斯科料仍將信將疑。畢竟,這位美國總統在關稅談判過程中虛虛實實,許多時候將設定的最後期限一改再改,一通咋呼攪得對手進退失據,雖然佔了些便宜,但「最後通牒」威懾力大打折扣,還被俄羅斯聯邦安全會議副主席梅德韋傑夫反譏為在玩「最後通牒」遊戲,並警告「每一個新通牒都是邁向戰爭的台階,不是俄烏戰爭,而是美俄戰爭。」
顯而易見,特朗普與普京的訴求大相徑庭,前者急於達成俄烏和平協定,後者想的是把烏克蘭打得俯首稱臣。前蘇聯領導人赫魯雪夫曾孫女、紐約新學院國際關係教授、世界政策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尼娜·赫魯曉娃直指,普京會盡其所能把仗打下去,直到烏克蘭打累了,願意接受俄羅斯提出的條件為止。他認為自己正在實現俄羅斯沙皇和史達林等蘇共總書記的夢想,正告西方「俄羅斯不應受到不尊重」。
當然,這只是一家之言。彭博社日前有報道稱,美國和俄羅斯官方確認,特朗普將在下周某一天與普京會面。《華盛頓郵報》則透露,特朗普認為,他與普京會面時就烏克蘭局勢達成協議的可能性較高。經過半年多的反反復復,特朗普料已發現,停戰遠比他想像的要困難。否則,本月初他就不會感慨俄羅斯人「老謀深算」,「非常善於規避制裁」。
影響俄烏衝突能否儘早結束的因素很多,但主要取決於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面對美方包括二級制裁在內的新制裁,俄羅斯經濟能否渡過難關,繼續為戰爭提供資金;二是美國的援烏決心,包括能否提供致命武器,幫助烏克蘭阻遏俄軍推進勢頭;三是烏克蘭血戰到底的勇氣,確保不生內亂;四是美俄不再誤判對方意圖,以及俄烏雙方對停火條件能否抱有理性期待。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外交關係委員會主席、曾擔任政府高官的邁克爾·弗勒曼近日建言,結束這場被普京視為事關生死存亡的戰爭沒有捷徑,「實現和平的最快途徑是讓他相信,美國將長期參與其中。特朗普最近的戰略轉向是一個良好開端。他最好與歐洲合作,擴大新的援助機制,實施有針對性的新制裁,耗乾普京的戰爭經濟」,並讓普京知道,在可預見的將來,特朗普恢復對烏克蘭的支持將成為美國的長期政策。
(作者為太和智庫高級研究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