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興銀
本月5日,荃灣發生一宗奪命車禍,再次引起社會各界對高齡司機,特別是高齡的士司機駕駛安全的擔憂。當日下午約1時52分,一輛載客的士駛至荃灣如心酒店地下酒店大堂外落客區,突然失控猛撼酒店外牆。一名35歲菲律賓籍男遊客疑走避不及,當場被的士撞中倒地昏迷,傷重不治。
今次荃灣奪命車禍,肇事的是一位80歲高齡的的士司機。他報稱事發前欲轉向的士站時,感到頭暈而失控。意外後,的士司機心口痛、手及前額受傷,送往仁濟醫院治理。該名80歲高齡司機涉嫌危險駕駛導致他人死亡被捕。據悉,死者與數名朋友來港旅遊,退房準備離港,卻不幸遭此橫禍。
事件背後反映的現實是,在香港,高齡司機的現象非常普遍。事實上,不少市民和來港遊客都對香港高齡的士、小巴司機頗多的現象印象深刻。在乘搭的士和小巴時,經常遇到不少六七十歲,甚至年齡更大的司機仍在揸的士和小巴。早前,香港「橙發阿婆」88歲仍在揸小巴的視頻就引起網絡熱議,亦有網民留言稱「佢敢開我唔敢坐」。
統計顯示,香港的士司機的平均年齡在幾年前就是58歲,在缺乏新人入行的情況下,司機的平均年齡預期會進一步上升。翻查運輸署資料,截至2023年3月底,70歲至79歲的的士司機高達29,754人,超過80歲的司機也達1,713人,還有51人是90歲或以上。根據紀錄,過去最年長的有效正式駕駛執照持有人年齡更高達100歲。
高齡司機的數量相對較多,出現交通意外的情況如何呢?根據官方數據,截至2022年,香港持有正式商用車駕照的人數約36萬人,其中65歲及以上的「長者司機」超過10萬人,佔比高達28%。近年來,年長司機涉嫌交通意外的數量也在逐年上升——2018至2022年間,平均每年約發生4000多宗的士交通事故,其中65歲或以上司機涉案的平均數量為948宗,佔比更是從17%飆升到27%。
有傳媒援引官方數據,去年近1.4萬宗涉及商用車的交通事故當中,單是的士便佔了逾5700宗,涉六旬以上的士司機的佔了2673宗。今年1月1日的西九車禍釀成3死4傷,肇事者是一名65歲的的士司機。2023年3月,北角一輛的士失控撞向行人,造成5人受傷,涉事的士司機年齡為84歲。
高齡的士司機的「死結」在網上持續引起熱議,有觀點認為,為了乘客安全考慮,政府應該對高齡司機實施強制退休年齡;也有人持反對意見,認為政府現在都在鼓勵銀髮經濟,年紀不等於能力衰退,問題不在於「老」,而在於「是否健康」。而且,香港不少老人「手停口停」,不開工就難以維生。不過,社會亦有共識,高齡司機要確保健康,才可以揸的士和小巴,如每年提交體檢報告等。
事實上,特區政府自2023年起研究收緊高齡職業司機的體檢要求,將商用車司機的體檢年齡門檻由70歲降至65歲,以及「一年一檢」,並要檢查聽力和肌肉反應,呈報指明疾病和身體傷殘,如眼疾和耳疾等。不過,相關建議至今仍未立法。
目前,香港對於高齡司機的監管相對寬鬆。年滿70歲或以上人士,在新領或續領駕駛執照時,須提供一份不早於申請前4個月由運輸署署長所接納的註冊醫生所填寫及簽署的體格檢驗證明書,以證明有關申請人的健康狀況適宜駕駛。視乎情況,高齡司機可申請1年或3年牌照。現行法例並未強制規定高齡司機必須配備輔助駕駛設備或接受額外的技能評估。
年齡與能否安全駕駛商用車並無絕對關係,不過司機健康很重要。因此不少人士都支持將司機的年度體檢年齡由70歲降至65歲,幫助司機及早留意身體狀況。立法會議員田北辰亦建議,75歲或以上司機應設每日最高工時的要求。
香港踏入超老齡化社會,高齡的士或小巴司機的存在無法避免,現階段亦不太可能採取「一刀切」的方式去劃定牌照持有年齡上限,那就需要以體檢及考核增加約束,降低高齡司機引發事故的機率。因應體檢標準的制定涉及醫療專業範圍,例如如何訂定檢查重點、是否要接受額外的技能評估等,有一定的技術性,還需要相關部門統籌考慮,確保設定較嚴謹的體格證明要求,讓高齡司機能夠健康駕駛,市民和乘客也能夠安全出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