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林曉輝
「黑雨不停市」——這簡短五字,已從口號變成現實。香港8月5日在黑雨警告差不多一整日高懸之下,首次完成一個完整的港股交易日。沒有臨時停市、沒有倉促復盤,開市鐘聲九時半準時響起,收市鐘聲四時如常敲落,成交額達二千二百九十四億元。這不是小修小補的行政便利,而是制度自信與市場韌性的公開演示。
過去,每遇八號以上風球或黑雨,香港交易所便須停市半日甚至全日。對全球投資者而言,這是無從預測的「突發風險」:手上持倉無法對沖、跨市套利突然中斷、指數期貨與現貨價格瞬間脫鈎。一次停市,往往把風險從「可管理」放大為「不可分散」。去年9月23日起實施的「惡劣天氣不停市」安排,正是為了填補這道風險裂縫。關鍵不在於「不停」,而在於「確定」。制度明確告訴市場:只要系統在線、人員就位,香港市場便風雨無阻。投資者無須再花精神猜測「明天開不開市」,可以把注意力放回企業盈利、宏觀數據與價格本身,這對價格發現功能已是最大幫助。
從8月5日實況可見,「確定性」帶來的效益隨即兌現。證券行後勤員工在家遙距接入、銀行資金交收透過電子平台完成、中央結算系統全日運轉,所有流程按部就班。成交額並未因天氣而萎縮,反而與平日相若,說明投資者對系統穩定性投下信心一票。更值得留意的是衍生品市場:恒指期貨、國指期貨全日買賣有序,未出現極端價格波動,證明風險管理工具在關鍵時刻沒有失效。對國際資金而言,這是「市場韌性」最具說服力的廣告。
當然,制度並非從天而降。財庫局、證監會、港交所與業界過去兩年反覆推演,把「在家交易」的合規要求、後備電源、網絡安全、員工保險逐一落實。香港特區政府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許正宇在社交媒體公開致謝各市場參與者謹守崗位,並非客套,而是恰如其分的肯定。這份敬業精神,才是香港金融中心真正的「系統冗餘」。
展望未來,「不停市」只是第一步。下一步,如何把經驗複製到更多資產類別,例如債券回購、場外衍生工具,乃至新股上市儀式,仍有待細化。此外,極端天氣頻率可能因氣候變化而上升,是日的應急方案能否在更嚴峻的天災下繼續運作,亦需持續檢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