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外間諜竊取面容數據潛入敏感場所 國安部提示

生物特徵識別技術憑藉準確性和便捷性被廣泛應用,但背後的失泄密風險不容忽視。(資料圖)

【點新聞報道】在數字化時代的浪潮中,生物特徵識別技術憑藉準確性和便捷性得到快速發展和廣泛應用。通過生物特徵識別技術,面容、指紋、虹膜、體態、步態等數據能夠被快速採集、分析、存儲和識別,為我們的生活帶來極大的便捷,但同時其數據採集背後潛藏的失泄密風險不容忽視。國家安全部今日(8月6日)發布安全提示文章,一起了解。

便捷背後的「換臉」危機

面容作為人體最顯著的外在特徵之一,包含豐富且相對穩定的信息點,例如五官的精確位置、形狀和大小比例,以及面部骨骼輪廓、皮膚紋理、皺紋走向等獨特細節。得益於其非接觸、自然直觀的特性,面容識別在日常生活中被廣泛使用。但相關數據保存不當引發洩露,不僅危及個人隱私、財產安全,也可能對國家安全造成危害。有公開案例顯示,境外間諜情報機關通過非法竊取重點目標對象面容信息數據,偽造後用以獲取信息,甚至進一步滲透至目標對象工作的涉密敏感場所,開展竊密活動,危害國家安全。

生物「鑰匙」的濫用危機

指紋是人體手指指腹表皮的皮膚紋理,由一系列凹凸不平的脊線和谷線構成,形成獨特的整體圖案,並包含大量高度獨特的細節特徵,指紋識別久經實踐檢驗,已成為身份特徵識別領域的基石技術。有案例顯示,境外某企業將指紋支付系統直連公司數據庫,後因缺乏有效管理,導致黑客多次攻破系統,竊取信息,造成嚴重失泄密後果。

高精度生物特徵的防護危機

虹膜是環繞瞳孔、介於瞳孔和眼白之間的彩色環狀區域,其表面布滿了斑點、細絲、冠狀結構、條紋和隱窩等複雜紋理細節。這些特徵高度穩定且難以複製,具有高精度和唯一性,應用於安防度高的重點領域,往往受不法分子重點關注,可能被「巧立名目」收集竊取。有公開案例顯示,某境外公司以發放加密貨幣代幣為噱頭,在世界範圍內掃描收集用戶虹膜信息,並將數據源轉移,給個人信息安全甚至國家安全帶來威脅。

國家安全機關提示

——嚴格法治規範。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數據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網絡數據安全管理條例》《人臉識別技術應用安全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和部門規章出台,為維護我國網絡數據安全,以及包括人臉識別技術應用在內的數據應用提供了制度保障,廣大公民和組織應嚴格遵守法律法規,切實提升生物特徵信息保護水平。

——強化自我保護。日常生活中應倡導「最小必要」原則,謹慎提供生物特徵信息,涉及使用人臉、指紋、虹膜等生物識別技術時,公民可要求採集人員或服務提供者明確告知數據的存儲、處理及目的,並詳細詢問其相關隱私政策,警惕過度採集。

——優化安防策略。核心涉密領域建議推廣多維度認證思路,定期優化、更新生物認證信息,採用多重多種生物特徵信息的公共防護策略,做優做強立體化保密安防。

生物特徵識別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應高度重視其安全性,增強保護意識,謹慎提供個人生物特徵信息,從源頭上杜絕洩漏風險。廣大人民群眾如發現有可疑生物信息採集設備,或非法採集生物特徵信息的有關可疑線索,可向國家安全機關進行舉報。

(來源:央視新聞)

相關閱讀:

國家互聯網應急中心:美情報機構頻繁對我國防軍工領域實施網絡攻擊竊密

英擬擴大使用AI人臉識別 顯雙標恐侵犯私隱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境外間諜竊取面容數據潛入敏感場所 國安部提示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