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新聞報道】從昨晚到今早,不少香港打工人都默契的等一個黑雨,畢竟居家辦公不約等於自動放假嘛!但,真的是這樣嗎?
別急!讓我們先徹底搞清楚香港這套暴雨警告系統,特別是讓人又愛又怕的「黑雨」,到底是怎麼一回事,以及它究竟能不能讓你安心在家「躺平」。
⛔暴雨警告,源於一場慘痛教訓
現在大家熟悉的「黃、紅、黑」三色暴雨警告,其實歷史不算太長。它的誕生,源於1992年5月8日那場令人心痛的世紀暴雨。那個清晨,香港一小時內的降雨量竟接近110毫米。啥概念呢?請大家腦補天上往下倒水桶⋯⋯這場暴雨導致全城大範圍水浸、山泥傾瀉,交通癱瘓,甚至造成了人員傷亡。
這場災難後,香港引入了三色暴雨警告系統。目的很簡單:提前預警,提醒大家暴雨帶來的危險,比如水浸、山體滑坡等,讓大家能及時躲避,保護生命財產安全。
天文台會綜合全港上百個雨量站的數據,結合地形、水浸風險等因素來決定發出哪個級別的警告。

🤔暴雨警告為啥不分區域?
很多人問:香港這麼大,有時東邊暴雨西邊晴,不能分區預警嗎?答案是:真的很難!暴雨變化太快了,雨帶說走就走,說停就停,精準預測哪個小區域下一秒下大雨非常困難。所以,暴雨警告通常是覆蓋全港的。
不過,天文台也有「補丁」:
「新界北部水浸特別報告」:專門針對新界北部(比如元朗、北區)的低窪地帶。即使全港沒達到紅雨/黑雨標準,但如果新界北局部積水嚴重,就會發這個報告提醒居民。
「局部地區大雨提示」:這個超實用!當某個小區域突然下起傾盆大雨,但其他地區雨勢不大,天文台就會發出這個提示,提醒該區域居民注意突發水浸風險。
總的來說,哪怕只有個別地區降雨猛烈,也有機制提早向居民發出通知。
🔥重點來了:暴雨警告分級與影響
暴雨警告分三級,簡單理解就是:黃雨 < 紅雨 < 黑雨 (雨勢和風險遞增)
【黃色暴雨警告】
- 表示每小時雨量超過30毫米;
- 風險低於紅雨/黑雨,學校與公司一般如常運作;惟建議市民留意天氣變化,避免前往低窪地區、近水河道或山坡地帶。
【紅色暴雨警告】
- 表示每小時雨量超過50毫米,雨勢明顯增強;
- 若於早上6時至8時之間發出,上午校及全日制學校學生無需返校;
- 若於上午8時至10時30分之間發出,學校應繼續上課至正常放學時間。
【黑色暴雨警告】
- 表示每小時雨量超過70毫米,屬極端暴雨情況;
- 學校安排與紅雨相同:
- 早上6時至8時發出 → 上午校與全日制學校學生無需返校;
- 上午8時至10時30分發出 → 照常上課至正常放學時間。
- 暴雨期間,學校須妥善照顧在校學生,並於雨勢緩和、交通恢復後統一安排離校。家長無需急於前往接送,以免造成交通擠塞或意外風險。

⚠️劃重點:看到黑雨警報,別光顧着高興能不能放假!
⏰第一時間:
- 看通知:緊盯公司/學校/部門發出的具體安排通知!老闆的決定才是關鍵。
- 判安全:即使老闆說上班,如果窗外情況極端危險(比如家門口已水深及膝、道路中斷),務必以自身安全為重,及時與上司溝通。
- 別添亂:如果不用上班/上學,盡量待在家。家長千萬別在暴雨正猛時衝去學校接孩子,既危險又可能堵塞救援通道。
🌟惡劣天氣生存小貼士
- 必備神器:下載「我的天文台」App!實時雨量、雷達圖、警告推送,一手掌握。

- 關注點新聞App:獲取突發消息、交通狀況。

- 遠離危險區:暴雨時,堅決避開隧道口、低窪地區、陡峭山坡、施工棚架下。
- 簡單應急包:準備些膠帶(封窗戶縫防漏水)、瓶裝水、方便食品、手電筒及充電寶。住得高或靠海的朋友尤其需要。
- 理性購物:超市物資充足,無需恐慌搶購,按需少量補充即可。
💡總結一下:
黑雨 ≠ 自動全港停工!能不能躺平,最終看公司安排和勞工處指引。所以,下次再看到黑雨預警,先別急着慶祝或焦慮,搞清楚規則,做好準備,安全應對才是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