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聲|加強北部都會區頂層設計 創制度優勢助力香港發展

出席2025施政報告諮詢會就北部都會區頂層設計給意見。

文/李聖潑

受惠於「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以及良好營商環境,特區政府日前公布本港第二季經濟增長預估數字,第二季GDP上升了3.1%,連升了十個季度,增長亦高於市場預期,連同政府早前公布的香港營商環境報告,均力證香港不但充滿經濟活力,營商環境以至穩定性更是其他地方難以比擬,未來政府還會在多方面持續優化香港的營商環境和競爭力。筆者認為,發展北部都會區能進一步提升香港競爭力,理應加強北部都會區頂層設計,既創造制度以及政策優勢,也藉此與深圳共同開展合作研究,讓香港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繼續在不確定的外圍環境下發展以及壯大。

根據特區政府數字,第二季香港經濟各主要組成部分增長加快,其中私人消費開支、政府消費開支、貨品出口總額等均有上升,政府發言人展望未來,亞洲尤其是內地經濟持續穩步增長,加上特區政府多項提振消費氣氛、吸引投資、開拓多元化市場以及推動經濟增長的措施,將繼續為香港各個經濟環節提供堅實支持。

無獨有偶,在政府較早前發布的香港營商環境報告,一樣以事實及數據證明香港的經濟、營商環境向好,包括香港競爭力上升至全球第三、不同評級機構一致給予香港「穩定」的信用評級展望、被評為全球最自由經濟體;截至2024年年底,香港的資產及財富管理業務總值約35.1萬億港元,按年增幅13%。截至2025年3月底,註冊基金數目達976個,按年錄得超過440億美元的資金淨流入,增長285%,預計香港將在數年內成為世界最大的跨境財富管理中心。

要為香港經濟增長以及良好營商環境尋找根本原因,一在於香港本身的「一國兩制」制度優勢,令香港在金融、貿易、航運等方面繼續發揮好表現;二則在於現時全球局勢不穩,美國對其他國家濫施關稅,中國反而成為了全球較為穩定、可以信賴的市場,香港在「背靠祖國,聯通世界」情況下,受惠於國家的穩定發展以及全力支持,成為了國際資金的避風港,企業、人才以至資金紛紛到港,令香港的營商環境繼續向好。

在重重機遇當中,香港一樣也面臨不少挑戰,一些傳統行業面臨着升級、轉型的問題,香港在提升競爭力同時,其他地方也一直急起直追,日前行政長官李家超就提到,社會重視北部都會區發展,支持加快發展北部都會區,認同北部都會區是香港未來發展的新引擎,要引入新理念、新辦法,提速提效發展。筆者認為,香港未來發展以至進步的關鍵,在於香港要打造出「南金融,北創科」的格局,要在制度、政策以至港深合作上,為北部都會區提供更有利的發展條件。

在去年全國兩會,筆者提出了《關於港深共同開展港深2050+城市發展願景研究的建議》,建議兩地共同開展跨越2050年的城市發展願景研究,有關建議成功獲得國家相關部委採納,今年3月國家自然資源部印發了《自然資源部、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關於支持深圳進一步全面深化自然資源領域改革的若干措施》,就明確「支持深圳與香港建立健全2050+城市發展願景交流合作機制,深化規劃銜接、設施連接、生態保護、海洋發展等多領域協作,攜手打造世界一流雙城都市區」。

港深緊密配合、相互協作能夠推動雙城優勢互補、錯位發展,發揮「1+1大於2」的優勢,把握新增長機遇,在新一輪全球競爭中脫穎而出。香港作為老大哥理應抓緊時間,更主動、積極探討與深圳進一步融合發展的空間,更好地實現雙向奔赴。要進一步釋放出北部都會區的潛力,筆者還建議特區政府加強北部都會區頂層設計,創造制度及政策優勢,包括把北部都會區升級為「港深都會區」,加強與深圳的合作;以及支援不同企業在北部都會區成立「一地註冊、兩地經營」的跨境公司,享受最優惠條件真正激發制度活力等。

在發展北部都會區時,社會必須考慮一些根本問題,到底北部都會區需要創造怎樣的發展條件和環境去吸引企業進駐?比起香港其他地區例如觀塘、長沙灣以至科學園等,為何企業要選擇落戶北部都會區?唯有站在商業、創業的角度思考問題,想企業之所想,站在企業的角度打造軟條件,設計好制度和政策,提供誘因,才能打造更強的競爭力,凸顯北部都會區的差異化及獨特優勢。背靠祖國以及「一國兩制」優勢為香港打下良好基礎,北部都會區是我們「再下一城」的關鍵,在思考如何發展北部都會區時,切勿被過往的發展模式困住,要跳出固有框框,用突破創新思維推動北部都會區發展,為香港打造更好、更優的營商環境。

(作者為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政協常委、香港工商總會會長)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點聲|加強北部都會區頂層設計 創制度優勢助力香港發展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