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陳術
行政長官李家超將於9月發表2025施政報告。8月3日,李家超連同官員到元朗出席施政報告第二場地區諮詢會,聚焦於「拚經濟謀發展」和「惠民生建未來」兩大主題,大約120位市民參與。據悉,政府至今已舉辦超過40場諮詢會,收到的意見超過5500份,按年增加了一成。李家超指出,香港正處於不可逆轉的經濟轉型期,各行各業在轉型進程中會有不同步伐,但形容轉型會帶來進步,是打贏競爭對手的唯一出路,也是令香港經濟更強大的必經之路。有市民提到,做事不應 「work in order」,而是民間應「work together」,認為不應將所有責任推給政府,這位市民說得十分有道理,因為施政報告是由政府發表,但社會、經濟發展成果則是大家的,社會各界理應「work together」。
在當日的地區諮詢會上,不少市民就着各個議題提出不同意見,例如有市民提出,建議政府在社區設置文化推廣教育中心,恒常化在社區推廣國民教育;亦有市民指出,關注部分學生因收費問題被迫放棄參加課外活動,希望政府可以平衡青年發展和學校發展;對於本港的人口老化,有市民則指出自己居住的地區65歲以上人口達24.4%,六成人住在公屋,高風險長者如獨居、患病者面對生活困境,建議政府第二階段「支援長者及照顧者先導計劃」優先在葵青區等高長者比例社區推行。
李家超指出,政府已舉辦超過40場諮詢會,還透過不同途徑接收市民意見,目前共收到超過5500份意見書,較去年同期多約10%,並分享了三點體會,包括市民普遍認同本屆政府主動改革,處理多年的「老大難」問題,亦有不少市民樂見香港在很多國際評級方面不斷上升,認為是最客觀的成績表;制訂政策要宏觀、微觀兼備,宏觀方面要發展經濟,但要以微觀政策改善民生;以及社會重視北部都會區發展,支持他提出要加快發展北部都會區這個發展新引擎,應該以破格思維,只要安全又有效益,任何地方的建造方法和用料都可以採用。
在回應一位市民提問時,李家超又特別提到感謝市民提出的「work together」概念,形容這一概念與自己的施政理念完全一致,他會責無旁貸地努力,政府在政策上做更多積極性措施,也需要市民一起打拚,「750萬人一齊努力為香港,一定做出好成績」。
將於9月發表的施政報告,乃是李家超任內第四份施政報告,公眾諮詢由6月中展開,收到的意見、市民的反饋比去年多,李家超說得十分有道理的一點,在於香港正處於不可逆的經濟轉型期,筆者認為在這轉型期,特區政府故然要提出政策、大方向,引導香港繼續前進;與此同時,社會各界以至市民也要「work together」,例如地區人士可以提出改善社區治理、發展的建議,市民可以提出自己以「第一身視角」看到的社會問題及解決方法;至於不同業界,則可以專業視角,向政府提出解決業界發展問題的建議。社會各界,不分階層,亦不分你我地建言獻策,令香港發展更順,經濟發展更為繁榮。
對於香港的前景,筆者與特區政府一樣感到積極及樂觀,近日有新聞指出,自美國打響關稅戰第一槍後(4月至今),已經有接近3500億港元的資金流入,買入兩地資產。根據金管局的觀察,資金流入以歐美投資基金居多,包括經香港購買內地債券。資金流入的現象,反映國際資金對香港以至內地市場充滿信心,連同近日不同的利好因素,包括香港GDP連續十季度錄得正增長、資產管理規模達到35萬億港元等,足見香港仍然充滿經濟活力。特區政府在政策層面提出方向是「大動脈」,落到地區或不同層面的「微絲血管」,則需要社會各界「work together」,從自身崗位做好工作,貢獻香港以至國家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