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新聞報道】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康文署)策劃的「中華文化節2025」邀得上海徐匯長橋江南絲竹樂團來港,於2日、3日舉行兩場音樂會。作為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團體,樂團三名江南絲竹傳承人與多名青年職業演奏家共同演繹「江南絲竹八大麴」中的傳統樂曲和其他名曲,以百年絲竹樂韻勾勒出地道的江南韻味。

今日(3日),上海市級江南絲竹代表性傳承人周峰、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學系教授蕭梅和中央音樂學院竹笛教師范臨風接受點新聞專訪,介紹江南絲竹「小、細、輕、雅」的藝術風格、繁多的演奏技巧,同時也分享了他們自身獨特的音樂見解與經歷。

周峰:江南絲竹的核心是和諧 靈魂是即興
周峰自年幼時開始「玩」絲竹,到現在已經近70年,「我8歲時就抄過江南絲竹譜子,那時候譜子很金貴也很難找,所以我也十分珍貴,不過跟着搬家幾次後還是丟了,留到現在的話說不定都是文物。」
周峰介紹到,江南絲竹音樂實際上是江南老百姓的一種生活方式,所以說「小、細、輕、雅」,本來在農村的時候,演奏有嗩吶、鼓等樂器,但傳入城市後,為了不妨礙他人,逐步形成了上述的四個風格特點。另外,江南老百姓的性格比較內斂和含蓄,沒那麼張揚,大家的生活方式講究人員之間的和諧,數千年來的和睦相處也形成絲竹音樂發展的文化基礎。古人曾說「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即要互相托底、幫忙。
他認為江南絲竹音樂的核心是和諧,即人與人之間、樂器、音量和音準等多方面的和諧。而靈魂是即興,曾有外國人形容江南絲竹是中國的「爵士樂」,因為沒有譜子,即使初學時有譜子,也是「絲譜」合作,「絲竹音樂是活態的傳承和演繹,而且有一種玩的感覺,我跟你鬥幾句,你加幾句,我又讓幾句。」
問及在當代音樂環境中,如何以原生態的方式保存和展示江南絲竹,周峰認為民間藝術的傳承必須進入高校專業,因為這樣才有場地和資源把傳統音樂更好地保護下去,同時國家也應出台更多的支持政策,不然非遺文化的處境岌岌可危。他補充道,在絲竹音樂的評判標準方面也需要改善,不能只簡單的根據音準、節奏,還要挖掘當中的文化、即興部分及和諧程度等,「評判標準是鼓勵絲竹音樂健康成長和蓬勃發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假如標準不對,會打擊很多民間藝人的積極性。」
關於是次在港舉辦音樂會的選曲,周峰指出,這些曲子都是比較傳統的絲竹音樂,本意是想把最傳統的、老百姓的東西帶給香港市民,「這幾個曲子在上海灘流行了一二百年了,例如《春江花月夜》在民間已經流傳很長時間。」選曲也並非心血來潮,而是希望以民間的演繹方式和從更傳統的方面向香港觀眾呈現絲竹音樂。

蕭梅:從鄉村禮俗到城市雅集 江南絲竹既傳統又創新
是次音樂會前設置講題為「絲弦清音,明清雅韻—江南文化中的絲竹音樂」的講座,蕭梅是講者之一,她介紹到,講座主要介紹江南絲竹音樂的起源、發展及傳承,探討即興演奏原理,引領觀眾發掘其魅力和文化內涵。
她指出,江南絲竹本身分成兩種類型,農村方面更多與禮俗相關;而城市的則是雅集,即各種不同工作但愛好音樂的人用業餘時間集會在一起,彼此通過音樂來交朋友,逐漸形成「小、細、輕、雅」之風。
在江南絲竹的傳承方面,她認同周峰所言的「進高校」和「評判標準」,「但是不能唯高校,因為高校有一套訓練樂器的方法,這種訓練方法可能適用於現代的民族管弦樂,或者現代的創作型音樂、獨奏型音樂,而江南絲竹這類民間音樂的學習,需要師生走進民間。」
問及江南絲竹是否會在保持傳統的同時創新性發展,她表示,傳統絲竹音樂從來沒有停止過創新,例如是次音樂會,當中很多曲目與江南絲竹的「老八板」相關,但是和原始的旋律已經有很大變化,「民間從來沒有停止過創造,一定不要把傳統和創造變成兩個二元對立的東西,傳統是一條河流,它就在變。」她續指,在這個時代,江南絲竹也可以與不同的音樂品種合作,不過融合之後的作品會成為一種新的音樂。
而關於在港開展講座,她稱自己沒想到香港的觀眾如此專注,而且大多數都能聽懂,「一方水土一方音樂,我特別希望香港觀眾能夠靜下心聽江南絲竹音樂樂器之間的和諧對話。」

范臨風:自幼受江南絲竹熏陶 享受演奏過程
范臨風是音樂會演奏者之一,出生於浙江嘉興的她從小就與江南絲竹十分有緣,「江南絲竹最早的一本有紀錄的書《絲竹小譜》就是在嘉興出版,所以我從小就耳濡目染一些江南音樂,後來也一直學習江南絲竹的主奏樂曲竹笛。」
她表示,當自己在中央音樂學院教授絲竹課程時,發現「怎麼好像越教越覺得不太懂」,因此在前輩的建議下她開始往返於北京和上海,到上海的樂社進行更深入的學習。「到了民間後,我發現老先生給的譜子每次都不一樣,問了才知道,老先生說根據人、天氣、心情的不同,演奏也不一樣,」這讓本來枯燥的練琴環節,「玩得津津有味。」
是次演出並非范臨風第一次來港演出,不過她更加興奮和享受,「最開始擔憂不太了解絲竹音樂的人,可能沒耐心聽下去,因為江南絲竹的演奏沒那麼熱烈,不過這場演出我在台上感受到觀眾的專注,讓我就像沉浸在江南茶館裏,不像在舞台上,而是穿越回絲竹雅居的環境中去玩樂。」
她續指,這兩場音樂會和以往來港的演出不一樣,「因為能夠在中華文化節和老先生們一起演奏非遺,還有蕭梅老師的講解,讓我們共同展示中國傳統的江南絲竹文化,我認為非常有意義。」
(點新聞記者梁譯尹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