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關品方
距離2027年8月1日還有2年,估計當天將會有隆重慶典,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100周年,象徵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到達一個關鍵的歷史里程碑。
改革開放40多年,是強軍建設的40多年;過去十多年來的新時代更是強軍建設的躍進階段。如今軍容鼎盛,捍衛國家尊嚴,江山換了新天。
98年前的1927年8月1日,中國共產黨發起了第一次武裝起義,「揭竿而起」,對國民黨反動派實行武裝鬥爭。毛主席後來概括得精準:槍桿子裏面出政權。22年後的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南昌起義的最高領導人是前敵委員會書記周恩來,其他還有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周總理早期革命生涯和軍事有千絲萬縷的聯繫。他1924年(26歲)結束留法勤工儉學,從歐洲返回中國,出任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在他以前,軍校政治部只是一個空架子,不懂得《政治路線正確與否是決定一切的》。周總理出掌政治部後,黃埔軍校的政治面貌發生了根本變化。中共在軍校內培植和發展黨員,讓學員們知道參軍打仗是為了民族獨立自強、人民翻身解放。1925年9月,為了對抗粵系軍閥陳炯明,黃埔軍校組建了國民革命軍第一軍,周恩來出任東征軍政治部主任,確立了革命政黨領導軍隊進行革命的原則,使部隊戰鬥力得到極大提升。毛主席後來總結得好:《黨指揮槍》,把黨支部建在連上。一個連隊大約80至100人,要設有黨支部,支部工作要向上級政委匯報。
周恩來1926年11月就任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1927年3月21日,周恩來曾發動過一次大規模的上海工人起義,80萬工人參加,經歷了30多個小時浴血奮戰的鍛煉。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叛變革命,捕殺共產黨人。為了抗擊蔣介石的白色恐怖統治,中央決定發動武裝起義,初時地點選在湖南,最後決定在南昌。周恩來被委任為起義的前敵委員會書記,李立三、惲代英、彭湃為委員;賀龍為代總指揮,葉挺為前敵代總指揮;參謀長劉伯承,政治部主任郭沫若。
南昌起義是中共武裝鬥爭的第一次行動。起義成功後,當時還沒有《農村包圍城市》的覺悟,黨內的路線爭論十分激烈,有右傾機會主義甚至投降主義,也有左傾冒險主義甚至盲動主義。共產國際的指示脫離實際、跟不上形勢的急劇變化。南昌既不可久守,南下後又兵分兩路,最終部隊散佚,餘部由朱德和陳毅率領,上井岡山和毛主席秋收起義的部隊會合。
南昌起義在中國共產黨革命建國的鬥爭發展史上有重要的歷史意義,以武裝起義的方式與國民黨反動派進行軍事鬥爭。中國革命從此走上新台階。
1957年8月1日是南昌起義30周年,當年《解放軍報》對南昌起義第一次進行了專題報道。草稿完成後,編輯部將稿件遞交周總理審閱。周總理看罷,提筆修改。原稿上寫道:「周恩來同志帶領三萬餘北伐軍,於南昌發起武裝起義。」這個說法沒有任何問題,但周總理在「周恩來」之後加上了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四人。作出這修改,體現了周總理的務實作風和優秀品格,不願意突出個人,因為是集體領導。個人和集體有辯證關係,互相依存、互相成就。為什麼是這個排序也十分講究,是他們集體討論後的共識。朱德說:「我不能排在前面,因為當時我的人馬主要做一些協調保障工作,作用不大,應排在葉挺將軍後面。」周總理他們集體審核之後,《解放軍報》終於確定了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的排序。
秋收起義(1927年9月9日,毛澤東和盧德銘領導)的部隊決定保存實力、上山打游擊並建立蘇維埃政權。南昌起義的歷史意義,曾經有人提議淡化,把9月9日定為建軍節。毛主席表示反對,因為南昌起義比秋收起義更早,規模更大,影響更廣,意義更深,帶動了包括秋收起義在內的後續9次起義。
毛主席為什麼這樣說?筆者認為極有道理。參加南昌起義共3萬餘人,各路軍團的人馬統籌、軍備武裝、戰鬥部署以至政治動員和組織工作十分艱巨。參加南昌起義的精英,新中國成立後擔任黨和國家領導職務的有16人,包括周恩來、朱德、陶鑄、賀龍、劉伯承、聶榮臻、陳毅、林伯渠、李井泉、郭沫若、朱蘊山、粟裕、章伯鈞、蔡廷鍇、蕭克、侯鏡如;授予元帥軍銜的十居其六(朱德、林彪、劉伯承、賀龍、陳毅、聶榮臻);授予大將軍銜的3人(粟裕、陳賡、許光達);授予上將軍銜的4人(周士第、蕭克、楊志成、趙爾陸);授予中將軍銜的7人,授予少將軍銜的6人;擔任省部級黨政領導職務的19人;其他在各個重要崗位為革命和建設事業作出傑出貢獻的高層領導共442人。參加南昌起義的指戰員,新中國成立之前在歷次戰鬥中犧牲的共351人,包括葉挺和惲代英。
從黃埔軍校時期一直和周總理並肩奮鬥、但因故不及參加南昌起義的,還有葉劍英、鄧演達和王柏齡。葉劍英當時在張發奎部任第四軍參謀長,對南昌起義有特殊貢獻。筆者早前已有文章解說過。毛主席稱讚葉劍英「呂端大事不糊塗」,評價甚高。
筆者因為工作關係,從2008到2014年,6年間到過南昌不下30次。暇時到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參觀,流連忘返。筆者熟悉相關資料,部分來自南昌起義史話(2007年江西人民出版社發行)。
60年前(1965年)郭沫若重遊舊地,到八一館參觀。當晚他在江西賓館寫詩紀念。《洪都三十八年前,革命風雷震九天,爭取工農新領導,掀翻日月舊山川。井岡直比崑崙峻,錦水竟同延水連。八一大橋八一路,東風萬里贛江邊》。
行文至此,細察今天俄烏衝突和中東戰火,國際風雲變幻,中俄美三方互動,勢將迎來台海局勢翻轉,是時候台島當歸,我國早日解決台灣問題。要知道,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涵蓋2340萬台灣同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