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追蹤|緬甸解除全國緊急狀態後 為何又「部分重啟」?

文/張永恒

緬甸軍政府宣布,自8月1日起解除持續4年半的全國緊急狀態,旨在為計劃於2025年12月或2026年1月舉行的大選鋪路。然而,軍政府同步在3個省和6個邦的部分地區重啟緊急狀態,這暴露出其控制力的區域性、脆弱性。從這可以看出,當前緬甸仍處於「軍閥割據,一盤散沙」狀態,政府軍與克欽獨立軍(KIA)等地方武裝在緬北的衝突持續,大選的合法性與代表性恐遭廣泛質疑。

自2021年緬甸軍方首腦敏昂萊發動政變以來,緬甸爆發內戰,已造成數千人死亡、350萬人流離失所,全國半數人口陷入貧困。軍政府雖依賴空襲維持威懾(如2025年4月強震期間仍發動92次攻擊),但面臨國際制裁與經濟孤立,近期美國解除部分關聯企業制裁(如KT Services & Logistics)被視作試探性拉攏。

緬甸跟中國是「門對門、臉挨臉」的鄰居,在歷史上又跟中國有很深的淵源,現在和中國也是極為重要的戰略夥伴。所以緬甸的一舉一動,對於中國都很重要,也很關鍵。緬甸是中國西南唯一兼具陸路與印度洋通道的鄰國,打通緬甸意味着中國突破「馬六甲困局」,雲南可轉型為面向印度洋的國際樞紐。緬甸稀土儲量佔全球的7.9%,重稀土(如鏑、鋱)產量佔全球50%,2024年中國57%的稀土進口來自緬甸,對高科技與國防工業至關重要。中國深度參與緬甸和平進程,如2025年1月斡旋軍政府與果敢同盟軍停火,恢復邊境口岸。若緬甸內戰升級,可能波及中緬邊境安全,並威脅中國在緬投資(如中緬經濟走廊等)。

所以,最希望緬甸安全穩定的是中國,但是遠隔千萬里,卻有人覬覦緬甸豐富的資源,嫉妒中國與緬甸從傳統到現實的友好關係,不時偷偷挑撥中緬關係,還把手伸得老長,試圖在緬甸的資源大鍋裏分一杯羹,這個人就是美國。

特朗普政府對緬甸推行「雙軌策略」,一是拉攏軍政府,以調停內戰、解除40%關稅為條件換取稀土開採權;二是勾結克欽獨立軍,試圖繞開軍政府直接合作,許諾助其「脫離中國影響」。

但美國面臨三重困境:從緬北運輸稀土成本是雲南路線的三倍;本土稀土加工成本是中國的300%;更關鍵的是,當特朗普政府試圖與緬甸軍政府交易稀土開採權時,緬甸民眾反美情緒卻達到歷史高點。這種「既要拉攏當局、又扶持反政府武裝」的矛盾策略,暴露了美國戰略焦慮下的進退失據。

但緬甸與中國的關係,那可就不一樣了。中緬友誼源遠流長,從漢代就有往來,唐代的「驃國樂」還傳到了長安,明代設立「三宣六慰」管理邊疆。1950年中緬建交後,周恩來總理和緬甸領導人吳努一起倡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奠定了現代關係的基礎。1960年《中緬邊界條約》是新中國與鄰國締結的第一個邊界條約,「胞波」(兄弟)情誼深入人心。

現實合作也非常緊密。中國連續14年是緬甸最大貿易夥伴,2023年雙邊貿易額達209.5億美元。中緬油氣管道保障了中國能源安全,中緬經濟走廊、皎漂深水港等「一帶一路」項目也在持續推進。兩國還聯合打擊電詐,維護邊境穩定。2024年敏昂萊訪華時,雙方簽署了12項合作協議,涵蓋農業、電力等領域。文化上,滇緬跨境民族通婚率達18%,瑞麗—木姐跨境合作區更是民心相通的典範。

所以說,緬甸目前的局勢印證了「地理即命運」的地緣政治邏輯——中國通過「硬聯通」(基建)與「軟聯通」(胞波敘事)構築的縱深體系,仍是美國短期內難以瓦解的競爭優勢。

因此,緬甸軍政府解除全國緊急狀態,但「部分重啟」,其實就是個「既想裝點門面,又怕後院起火」的策略。一方面,年底大選在即,解除緊急狀態可以營造「正常化」氛圍,緩解國際壓力;另一方面,克欽邦、撣邦等地武裝衝突不斷,軍政府需要保留緊急狀態來壓制反對派,確保選舉進程可控。

此外,這也和本文分析的中美博弈深度相關,中國希望緬甸局勢穩定,美國則想通過稀土合作拉攏軍政府,軍政府夾在中間,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相關閱讀:

緬甸宣布:組建新政府

突發!緬甸宣布部分地區實施緊急狀態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熱點追蹤|緬甸解除全國緊急狀態後 為何又「部分重啟」?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