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真D|收緊大學資助學額門檻的為民之處

文/興銀

香港積極推出包括「高才通」等多項人才計劃,子女教育被視為吸引人才來港的重要因素,惟近年傳出,部分人才只求為子女取得本地資助學額升學之利,卻從未安排子女來港就學及生活,引發資助大學學額遭濫用的爭議。特區政府昨日宣布,經考慮海外做法和本港實際情況,教育局將修訂資助大學課程學額的資格,以確保公帑用得其所。對獲批來港的人才子女,當局明確要求須先居港滿兩年,方可申請八所資助大學及其他專上課程資助學額,否則需要繳交與非本地生水平一致、高三四倍的學費。

政府為何要作出修訂?一方面,來港受養人才子女申請聯招的人數越來越多,從2020/21學年升讀大學的200人增到2024/25申請年的1048人,上升趨勢明顯;另一方面,去年傳出有不良中介機構宣揚人才子女無須來港居住及就學,仍可以自修生身份應考香港中學文憑試(DSE)並申請資助大學學位,引發「考試移民」爭議。截至去年,各類人才計劃下18歲以下的受養人數目已達5.5萬人。如此龐大的人數,確實需要重新審視資助大學課程的「本地學生」定義,以維持教育公平。

政府今次修訂的要求是什麼?就是要求高才子女如果想享受大學資助學額(包括較低的學費),就要在香港求學或居住滿兩年。事實上,如果不在香港求學,也不在香港居住,卻要享受比其他非本地生學費低很多的大學資助學額,會造成不公平的現象出現。

政府今次修訂,參考了英國、新加坡等地的政策和做法,充分借鑒了他山之石。英國的公帑資助專上院校的學費一般分較低的「本地生」學費和較高的「海外生」學費。在英國,即使是英國國民或擁有英國永久居留權者,除非是難民身份等極端情況,否則亦需要符合居住滿三年要求,方能享有較低的「本地生」學費。因此,香港今次修訂有助堵塞政策漏洞,相信可以有效杜絕「考試移民」亂象,善用公帑資源。

既然是政策修訂,那就會有學生受影響。為盡量降低新政策對人才子女求學的影響,政府今次修訂設立過渡期作緩衝。具體做法是,在2026/27學年入學的申請人士不受影響,在2027/28學年入學的申請人需要居港滿一年,2028/29學年起實行需居港滿兩年的規定。也就是說,那些現在不在香港求學或居住的高才子女,只要考慮子女從今年9月開始插班,就能符合要求。

至於個別高才不想安排子女在香港就讀,只要子女在香港居住滿兩年,並且每年在港時間不少於275天(約9個月),就能符合要求。今次新修訂,既確保受養人來港就學的合理性,還有效回應了社會對「本地生」與「新本地生」資源分配的關注。更重要的是,這一安排充分考慮到高才子女的實際需求,也是政府施政為民的體現。

對於那些「考試移民」,如果不想讓子女在香港就讀或居住,依然可以報讀本地大學,只是需要繳交與非本地生水平一致、高三四倍的學費。所以,這一政策照顧到高才子女各方面的實際需求,貫穿了惠民生的主線。有通過優才計劃來港逾兩年的受養人就直言,支持政府的修訂,覺得這樣更加公平。

社會各界認為,相信有關修訂對真正有意來港發展的家庭影響不大。同時,考慮到來港報讀本地日校課程的人才子女會增加,教育界已準備好迎接這批學生。各方面都齊備了,人才子女在香港就讀或居住就沒什麼障礙了。

假若這些人才在子女入讀大學後不再留港發展,人才子女能否繼續享有大學資助學額呢?對此,當局會在受養人入讀大學後逐年檢視,假如其父母不再續期人才簽證,子女亦會失去受養人身份,要改以其他學生簽證留港。也就是說,人才子女在香港的求學並不會受到影響。

人才子女大學畢業後,是否需要留港工作呢?今次修訂,政府亦沒有這方面的要求。蔡若蓮對此解畫,就算對香港的大學生亦沒有這類要求,亦相信非本地生來港後融入本地社會,加上四年大學生活體驗,畢業後留港的機會會增加。也就是說,人才子女畢業後選擇留港或者離港,都是個人選擇,根本不受影響。

本港大學學位優質,投放資源巨大,特區政府有責任設定合適條件,合理地分配公共資源。因此,政府今次修訂,讓香港的教育資源向長期扎根香港的家庭傾斜,更是題中應有之義。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講真D|收緊大學資助學額門檻的為民之處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