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新聞報道】醫保不夠用?香港人未來看醫的「可持續保障」要來了!香港政府擬適時對自願醫保計劃展開檢討,此次檢討的重點之一是解決現行計劃存在的賠付不足、數據互通及收費透明度不足等問題,而這直接關聯着每個香港市民的醫療安全感。
香港醫療保障體系由政府主導的公立醫療與商業醫保構成。公立醫療雖收費低廉,但排隊時間長、資源緊張,對部分高端治療覆蓋不足。自願醫保作為商業醫保的重要部分,本應發揮補充作用,然而現狀卻不盡如人意。中大醫院行政總裁馮康表示,現行自願醫保的標準計劃保障內容相似,可保費差異卻極大,附加項目價值模糊,市民在選擇產品時往往一頭霧水。同時,隨着私營醫療成本不斷上漲,賠付不足問題持續受到關注,這不僅影響市民的醫療保障,也威脅到醫保計劃的長期穩定運行,與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所倡導的「確保健康的生活方式,促進各年齡段人群的福祉」方向不符。
檢討方向緊扣可持續發展目標脈絡
- 對標SDG3:全方位夯實健康福祉根基
為實現「全民可負擔醫療服務」,讓醫保切實保障市民健康,馮康提出了一系列建議。在產品設計方面,推動保險公司優化產品,明確保障範圍,確保賠付充足,使醫保能夠覆蓋實際醫療需求,包括創新藥、重病治療等,避免市民因醫保保障不足而放棄治療。業界倡議設立「高風險池」,為癌症、罕見病等高額費用患者提供額外安全網,防止他們因費用問題陷入困境,保障其健康權益,確保「健康不被費用卡脖子」。
- 錨定SDG10:多維度縮減醫療保障鴻溝
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6月12日在立法會指出,為收窄不同收入群體的醫療差距,政府正委託顧問研究「三層醫保」初步方案:低收入者繼續以公立醫院及日後可能設立的「強制基礎醫保」作安全網;中等收入者沿用並優化現行自願醫保;高收入者則通過商業保險獲取高端服務。該構思參考新加坡3M制度及內地「惠民保」經驗,政府將與消委會同步制定統一的私營醫療及自願醫保收費數據格式,方便市民比較保費與項目,減少信息不對稱。
檢討若推進,市民或享這些實際助益
對於依賴公立醫療的市民而言,分層體系有望分流部分醫療需求,緩解公立醫療資源緊張的局面,縮短排隊等候時間。若建議落實,購買了自願醫保的市民,將享受到更充足的賠付。政府正研究推出類似惠民保的資助產品,冀低收入家庭日後可從基礎醫保以及政府統籌的類似內地「惠民保」模式的資助產品中受益,能夠以較低成本獲得必要的私營醫療服務,有效避免「因病返貧」。
自願醫保計劃的檢討與革新,是香港在醫療領域踐行可持續發展目標3和目標10的關鍵舉措。其核心在於優化「公立+商業」雙層醫療保障體系,使公立醫療保障基礎公平,商業醫療滿足多元需求,最終實現無論收入高低,香港市民都能「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