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說新語|揭開名校受追捧的面紗

文/王偉傑

升中派位結果即將出爐,不少家長的焦慮也將達到頂峰,唯恐子女入不到名校就等於錯過了成功人生的起點。然而,近日一位知名瑜伽及健身網紅卻公開狠批名校太現實,並表示成功主要源於自己對工作的熱情,而非依賴於名校的標籤,彷彿讓那些對名校趨之若鶩的家長吃了一記悶棍。究竟名校有哪些得天獨厚的優勢讓家長矢志不移地追隨?若然僥倖入了名校,子女又是否已搭上通往成功的直通車?

名校輸入大量強勢學生 不應跟較低組別學校類比

名校在文憑試成績抑或透過聯招入大學的比率,的確比一般學校優勝。但這亮麗的成績單背後,跟名校本身又有多大關係呢?筆者無意抹殺名校老師付出的努力,但名校本身的確輸入了絕大部分「第一組別」的強勢學生,他們無論在學習動機及學習能力都遠勝「第三組別」學生,加上他們本身家庭的社經地位一般較優厚,調配資源放在子女身上也較為容易,故名校每次在放榜後出大量「狀元」,學生成績名列前茅,其實也是意料中事。相反,所謂Band3學校其實只是「第三組別」學生的集中地,更會被局方安排接收大批有特殊學習需要(SEN)的學生,試問在這種預設的背景下,有多少間Band3學校能化腐朽為神奇,刷出跟名校般亮麗的公開試成績呢?故此,家長若硬要將名校的成績與較低組別的學校相比,壓根兒就不合邏輯。

名校學生成績比拚熾熱 承受壓力不足為外人道

筆者多年前也是畢業於傳統名校,無可否認學習氛圍是較強,朋輩間成績的比拚更是熾熱。猶記得當時數學科老師是沒有給功課的,因為學生均會自覺地完成課本上的每一條題目,然後再自掏腰包買補充習作加以操練,目的只是為跟同學在成績上爭一日之長短。這種充滿良性競爭的學習氣氛,或許解密了名校其中一個秘訣。若然這種爭勝之心能複製到Band3學校上,說不定能為公開試成績帶來大躍進。

另一方面,名校生承受的心理壓力其實也不足為外人道。不少原本在學校獨領風騷的小六生,在升到名校讀中一時才發覺自己不外如是,從以前被萬千老師寵愛,到現在被迫歸於平淡,那份失落感未必每位學童都能承受得起。加上名校的課外活動大多琳瑯滿目,未掌握時間管理竅門的學生花太多時間在課外活動而忽略了學業其實並不罕見。不少名校老師也擅於向那些不懂拒絕的學生招手,主動邀請他們擔任所屬學會的主席或其他學生組織的重要職務。當這些聽師長話的活動搞手,不惜犧牲了中四及中五的學業成績,升上中六時才驀然意識到自己落後於人,即使在文憑試前夕急起直追也無濟於事。在放榜時手執強差人意的成績單,身邊同學入了心儀學科而自己卻名落孫山,甚至只夠資格入讀副學士或高級文憑,那種自責及愧疚之心留下了難以磨滅的烙印。

「寧為雞首,不為牛後。」獲派到心儀學校固然值得高興,但若派到Band2甚至Band3的學校也不致於世界未日。這些學校也不乏悉心栽培學生成材的好老師,在相對朋輩學習能力及動機不太強的情況下,只要肯付出更多心血及努力,其實更易獲得青睞,甚至被校方捧為掌上明珠。名校資源較多是不爭的事實,但若未能在成績較好的一群站隱住腳,也難逃被摒棄的厄運。倘若家長能獨具慧眼,意識到子女在組別較低的學校其實更有比較優勢,透過積極參與學校事務發揮子女的各項潛能,說不定在成長路上另闢一條更理想的康莊大道。

(作者為香港未來教育協會評論部總監)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師說新語|揭開名校受追捧的面紗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