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慧說法|以大數據分析優化男士心理輔導

文/鄭久慧

日前荃灣某酒店發生的四屍命案震撼世人,案件顯示情緒病分分鐘會摧毀整個家庭,市民應多關注身邊人的情緒與心理狀況,及時疏導,以免「慢慢被抑鬱吞噬」,累積到絕望境地,最終釀成悲劇。

正所謂「男兒有淚不輕彈」,傳統價值觀期盼男士在事業經濟各方面承擔較多責任,而社會稱讚的男性規範,例如堅忍不拔和自力更生,亦令男士遇上困難時,一般只會悶在心裏,自己想辦法解決,難以向家人啟齒,共商對策。某些極端例子,男士甚至會依賴成癮行為,煙、酒甚至是賭博緩解壓力,更可能在家庭內部作出欺壓行為宣洩,例如家暴、虐兒。

相比起女性,男性較少主動找人傾訴,若願意預約心理醫生,可能已至無力自救的狀態。在男士感到困擾的初期,可能獨自透過理性方式處理情緒,例如上網利用關鍵字搜尋解決方法,從而獲取舒緩壓力途徑。此類途徑未必是心理輔導的專業意見,可能只是輕鬆的笑話、搞笑片、棟篤笑這些日常的慰藉。

而精神科醫生、心理學家及社工等專業人士一般僅循專業角度,去針對眼前的病人所呈現出來的病徵,就個別個案進行協助、輔導及治療。但他們未必懂得分析宏觀數據,了解現在的社會趨勢,以及這些趨勢對大眾市民心理健康的影響。這也上升到了「數據科學家」(Data Scientist)的層面,精通數據統計分析之餘,亦須有社會學、心理學,甚至宗教範疇的跨學科知識。

舉例,對比起廿年前,本港就業流動性提高了,共事十幾廿年的老同事買少見少,同事間守望相助的安全感亦漸漸減少。市民「生少咗」,家庭規模越縮越小,也令來自兄弟姐妹的支援力量減少。共同踢球的「波友」、三五知己到酒吧夜聊等活動在新冠限聚之下,一度變得難見一面,復常後亦未必能再聚。如何重塑「兄弟情誼」(brotherhood)成為維持男士心理健康的重要一環。

正因為社會無時無刻都在變,若能利用AI從高角度的社會輔導層面進行因時制宜的大數據分析,便能做好預案,提早調配資源,訓練專業人員,應對心理輔導的新挑戰。無論是社會轉變、思潮湧現、經濟波動、就業轉型,只需匯集社會科學、應用統計學和電腦科學進行數據的儲存、檢索和分析,利用各類模型篩選推演,就能讓心理學大數據研究建立在合理的理論和現實實踐之上。

荃灣酒店命案的男事主選擇在社交平台發布絕筆信,當中甚至詳列個人經濟情況,包括數額龐大的現金、存款、保險資料,而非私下透過聊天軟件,將財政狀況發送予數位可靠的熟人,可見社交媒體在港人生活的重要性。無疑,WeChat、Facebook、IG、Twitter及其他社群媒體網站上的大量資料數據為了解廣泛人群的心態、思想和行為提供了心理學媒介,在符合道德倫理框架下分析這些大數據,從而開發預測模型,有助了解社會大眾的心理趨勢。

現有的一些傳統心理輔導措施,例如加強社區心理健康而舉辦定期推廣與教育,在各區康健中心及康健站每月設心理健康講座及工作坊等等,乃至於各社福團體為男士專設的心理支援,均可在大數據分析的協助下,更趨完善地提升男士心理服務的品質,從「專注男士」(Male-specific Service)優化至「男士友善」(Male-friendly Counseling)。

澳洲的少年及青年男性精神疾病發病率較高,當地心理輔導機構嘗試推動「男士友善」的諮詢模式,作出一系列調整,務求讓求助者更自在、更能暢所欲言。包括在心理諮詢時環繞以解決方案為中心、以實際行動為導向的方法;積極調整輔導者語言和臨床環境以適應男性的人際關係風格和偏好;對年輕男性展現友善接納、而非評判性的態度;融入幽默與語言暗示,在治療互動中提供選擇權和維持自主權,讓求助者身心放鬆。本港可以引入此類新模式,以大數據根據男性求助者的基本資料,例如年齡、教育程度、職業、婚姻狀態、收入情況、居住區域等綜合資料,運算出最「男士友善」的輔導模式,讓人工智能更個人化、更具同理心地舒緩「男人之苦」。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久慧說法|以大數據分析優化男士心理輔導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