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點ESG|AI+Web3聯合實驗室落地:讓數字普惠成為可持續發展的民生實踐

【點新聞報道】昨日(29日),香港理工大學與螞蟻數科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正式啟動「香港理大——螞蟻數科AI+Web3聯合實驗室」。這場合作背後,不僅是前沿技術的探索,更藏着對可持續發展目標的深度踐行——用技術讓數字生活更可靠、更包容,讓創新紅利真正惠及每個市民。

築牢數字基建,讓技術成為生活的「安全網」

實驗室聚焦的三大技術方向,正精準回應着SDG目標9「產業、創新和基礎設施」中「發展有韌性的基礎設施」的核心訴求。

可信AI智能體的研究,要解決的是當下市民使用智能服務時的「信任焦慮」——比如老人用語音助手預約掛號時,如何確保個人健康信息不被濫用;AI推薦服務時,如何避免算法偏見導致的服務不公。這些探索讓AI不僅「智能」,更「可信」,讓數字服務真正適配不同人群的需求。

而AI增強的區塊鏈安全框架,則為數字資產流轉裝上「防護盾」。小商戶線上收單時的資金安全、市民跨境轉賬時的信息加密、數字證書的防篡改驗證......這些技術細節的突破,讓數字經濟的「血管」更堅韌,即便面對網絡風險也能穩定運轉,這正是「有韌性的基礎設施」對市民生活的直接保障。

數據隱私與可驗證技術的攻關,更直擊數字時代的核心矛盾:如何在保護隱私的同時讓數據發揮價值?未來,市民的醫療數據或許能在不洩露個人信息的前提下,助力新藥研發;消費數據可在匿名狀態下為企業優化服務提供參考——這種「數據可用不可見」的模式,既守護了個人權益,又激活了數字經濟的潛力,讓技術進步與隱私保護不再對立。

培育數字人才,讓每個人都能抓住科技機遇

「不是所有人都懂AI,但所有人都該有機會享受AI的紅利。」實驗室計劃構建的「AI+Web3 教育基金平台」,正是SDG目標4「優質教育」中「確保包容和公平的優質教育」的鮮活實踐。

這個平台將融合香港理工大學的科研資源與螞蟻數科的產業經驗,為不同背景的市民打開數字大門:或許是對編程感興趣的中學生,能通過創新大賽接觸前沿技術;或許是傳統行業的從業者,能藉助技能培訓轉型數字領域;甚至是社區裏的長者,也能通過科普活動了解如何安全使用智能工具。

國際科技研討會、創新大賽等活動的舉辦,更打破了技術的「圈層壁壘」。當出租車司機能聽懂區塊鏈如何保障支付安全,當家庭主婦知道AI推薦背後的邏輯,技術就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專業術語,而成為每個人都能理解、參與的生活元素。

政企校攜手,讓創新不再「孤軍奮戰」

香港理工大學校長滕錦光提到的「推動前沿科技交叉融合」,道出了這場合作更深層的意義——它踐行着SDG目標17「夥伴關係」中「加強全球夥伴關係」的理念,證明技術創新從來不是某一方的「獨角戲」。

學界的基礎研究為技術突破提供「源頭活水」,企業的產業資源讓實驗室成果快速落地,政府推動的創科政策則為合作搭建「陽光雨露」。這種「產學研」協同模式,能避免技術研究「閉門造車」:比如實驗室研發的隱私保護技術,可直接在螞蟻數科的場景中測試優化;理大發現的技術痛點,能即時反饋給產業端調整方向。

最終受益的,是每個市民。當學界的理論突破變成企業的應用產品,當實驗室的代碼變成手機裏的安全功能,這種「多方接力」讓創新從論文走向生活,讓可持續發展的「夥伴關係」理念,轉化為市民能觸摸的數字便利。

從技術攻關到人才培育,從多方協作到民生落地,這間AI+Web3實驗室的每一步探索,都在將可持續發展目標從理念轉化為行動。這間實驗室的意義,正在於讓前沿科技扎根香港,從底層技術為市民的數字生活築牢基礎,讓可持續發展的創新紅利真正融入市民日常生活。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易點ESG|AI+Web3聯合實驗室落地:讓數字普惠成為可持續發展的民生實踐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