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新聞報道】昨日(29日)「黑雨」過境,香港的天氣像被按下了分裂鍵——東部、南部暴雨如注,屯門、元朗卻幾乎無雨。這樣的降雨差異,讓不少出門的市民措手不及。而天文台正在推進的一項計劃,或許能讓未來的暴雨預警更貼合實際:2027年,相控陣天氣雷達將實現全港覆蓋,為市民的出行與生活增添一份靠譜的指引。
目前,天文台主要依靠1999年啟用的「小渦旋」臨近預報系統。這套系統依託大帽山和大老山的兩台長程天氣雷達,每6分鐘對大氣進行12層掃描分析,應對着惡劣天氣範圍小、變化快的特點。但2021年10月起在沙螺灣試驗的「相控陣天氣雷達」,展現出了更敏銳的「觀察力」——1分鐘內即可完成最高達68層的立體掃描,能捕捉到更細微的天氣變化。
為了讓這份「敏銳」覆蓋全港,政府今年1月已向立法會申請5500萬元撥款,計劃在長洲、流浮山和東龍洲再增設3台相控陣天氣雷達,目標2027年6月啟用。屆時,新雷達網絡將幫助天文台更精準地掌握暴雨的詳細結構及演變,進而改善雨量分布估算和降雨預報。這不僅是技術的升級,更是為城市築牢應對氣候風險的防線,讓社區在極端天氣面前更具韌性,恰與SDG 11「可持續城市和社區」中提升城市安全性的目標相呼應。
「新雷達能提供更多、更好的數據,輸入預報工具後,有助於提高預測準確度。」天文台前助理台長、氣象學會發言人梁榮武這樣解釋其價值。以昨日的降雨為例,這場由東海熱帶氣旋「竹節草」延伸至華南沿岸的低壓槽引發的暴雨,具有顯著的隨機性。新雷達捕捉到的細節,能讓預報更貼近實際情況,減少市民因預報籠統而遭遇的不便,這正是對SDG 13「氣候行動」中增強氣候適應能力的具體實踐。
對於有議員提出的分區發布暴雨警告信號的建議,梁榮武坦言:「降雨隨機性太大,技術上目前做不到。」這也讓我們看到,氣象預測的進步需要循序漸進,每一步升級都凝聚着對科學規律的尊重。
2027年全港雷達網的建成,或許無法徹底消除暴雨帶來的影響,但它會讓預警更精準、市民應對降雨天氣更從容。從出門前的雨具準備到日常的出行規劃,這份技術進步將悄悄融入市民的生活,用更可靠的氣象服務,踐行着可持續發展中守護公眾福祉的初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