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評四方|「中國製造2025」在十大領域已有突破

文/關品方

「中國製造2025」是中國10年前發布的戰略文件,旨在推動中國製造業的轉型升級。這文件是中國實施製造強國戰略的第一個十年行動綱領,標誌着中國製造業發展進入一個新階段。當年有評論說,中國發表這個文件太高調了,應該韜光養晦,只做不說才對。現在回顧起來,這說法書生氣十足。在國際政治高層和高新科技的情報圈,誰不知道誰? 在話語權的博弈方面,中國長期以來處於被動劣勢,10年前才開始有序有理地反擊,有利有節地推動,現在才稍見成效。我國過去17年來回應美國「重返亞太」的挑戰,「中國製造2025」是關鍵部署之一,公布出來就是要讓全球適當地、及時地知道。

據筆者所知,下一步中國要在「中國製造2025」的基礎上,探索「智能製造工業4.0」,邁向未來生產自動化之路。目的是提升生產效率,降低運營成本,支持重點專業智能製造服務商,助力相關企業轉型升級,做到專業、高效和可靠。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回顧「中國製造2025」,自2015年發布以來已推進了10年。從實施成效看,這個戰略在高端製造領域已實現了從「跟跑」到「並跑」甚至「領跑」的突破,現正面臨核心技術瓶頸的挑戰和國際競爭的壓力。專家們現正從戰略定位、核心成果以及未來挑戰三方面展開分析,前瞻將來。

戰略定位方面,製造強國的系統性布局是在「中國製造2025」框架之內通過「三步走」戰略實現製造強國目標:2025年進入製造強國行列,2035年達到世界製造強國中等水平,2049年成為全球頂尖製造強國。

核心路徑包括:

1.聚焦十大領域。覆蓋新一代信息技術、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產業,形成政策引導、資金支持與產業鏈協同的推進機制。這方面已基本達到。

2.地方實踐協同。以智能製造為主攻方向,推動地方製造業升級(主要省份都各自有其重點任務,例如在某省設定提升裝備數控化率的目標)。

3.創新體系構建。強化企業研發能力,完善科技研究成果的應用轉化機制。

核心成果方面,「中國製造2025」在十大領域已有突破,提升了全球競爭力;可以從兩大領域進行分析。

1.高端製造業領域的標誌性進展。

已取得的關鍵成果包括航空航天與軌道交通,C919大型飛機投入商業運營(累計訂單現已超過1200架),CR450動車組的試驗時速達到現時最高的453公里,雅萬高鐵、中老鐵路推動中國標準的輸出;新能源汽車與電池方面,比亞迪2023年銷量達全球第一,共302萬輛,百度Apollo實現L4級自動駕駛落地,中國牽頭制定了全球首個電動車的換電標準;半導體與信息技術方面,28納米及以上成熟製程芯片的產能佔全球19%,長江存儲128層3D NAND閃存芯片已可量產,華為和中興主導全球5G必要專利;高端裝備與機器人產業方面,機器人裝機量佔全球52%,科德數控五軸聯動數控機床的國產化率已高達85%,可應用於航天發動機葉片的加工。

2.產業鏈協同與國產化替代。

這是工業經濟學的關注重點之一,在美國因為被資本貨幣市場長期壓制、現在美國的工業製造只剩軍事產業仍備受注重,供應鏈不夠完備。反之,中國已取得的關鍵成果包括材料與核心部件突破,例如中復神鷹T1000級碳纖維已可量產(應用於C919和長征火箭),濰柴動力高端液壓系統已打破農機領域的國外壟斷;綠色製造方面已有領先,例如隆基綠能的晶硅電池,效率高達26.8%創全球紀錄,寧夏寶豐建成全球最大的電解水制氫項目;生物醫藥創新方面,百濟神州PD-1抑制劑獲美國FDA批准後已量產,萬泰生物HPV疫苗的國內市場佔比高達70%,聯影醫療MRI設備已出口美國和日本。

那麼,中國的未來挑戰是什麼?簡單來說,是被美西方卡住一些核心技術瓶頸因而造成產業升級的巨大壓力。儘管已取得顯著進展,必須實事求是地承認,「中國製造2025」仍面臨以下三方面關鍵挑戰。

1.技術自主化尚未完全突破。一些「卡脖子」領域仍然依賴進口:高端光刻機(EUV)、商用航空發動機等核心設備仍未實現百分百國產化、7納米以下先進製程芯片量產受阻。一些基礎材料仍有品質差距:高端船舶用特種鋼材(如低溫鋼)的耐腐蝕性和強韌度仍有不足、農業機械的傳感器與算法軟件仍需引進。

2.區域布局與產業結構仍有失衡。由於國際競爭加劇,海洋工程某些裝備仍被韓國和新加坡擠壓、部分領域(如鑽井平台)存在產能調整的風險。國內區域之間存在差異,農機裝備在東北地區普及率高,西南地區仍以中小型機械為主、要配合耕種地貌提高自動化程度。

3.全國各地的創新實踐沒有共性瓶頸,參差不齊。總體而言,智能製造現仍處在起步階段,「領軍企業少、核心元器件對外依存度高、系統集成能力弱」,是地方製造業轉型升級的普遍性難關。

國內近期已開始對「中國製造2025」進行系統性總結,目前的結論是,「已取得階段性成功」。在高鐵、新能源汽車、5G等領域已實現全球領跑,產業鏈國產化率已顯著提升。「階段性成功」是現在進行時的動態語境,成為製造強國的戰略目標是長期願景。對中國當前成果的正確理解是「突破」而非「完成」。未來需要聚焦核心技術攻堅、區域協同發展與創新生態完善,以應對全球產業競爭日益激烈的新形勢。

以上是筆者整理公開資料後的系統敘述,全世界都知道。至於個別省份的重點戰略,筆者略過不提。

中國的下一步是工業4.0(智能製造)。工業4.0是第四次工業革命,工業經濟學的本科畢業生都清楚。通過信息技術與製造業的深度融合,實現製造業向智能化、數字化和網絡化轉型。這一概念最初由德國提出,旨在通過提高製造業的靈活性和效率來增強工業競爭力。核心要素包括產品、裝備、生產、管理和服務的全面智能化,以達到「中國智造」的目標。

簡單來說,是通過集成現代通信技術和傳感技術,使產品具備動態存儲、通訊與分析能力,從而實現產品的可追溯性、可追蹤性和可定位性。工業生產裝備需與信息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集成融合,使傳統生產裝備具備感知、學習、分析與執行能力。這是最近一些專家們(例如黃仁勳)提到的AI全自動化無人工廠。這不僅涉及個別單機設備的智能化,還包括形成智能生產線的智能車間。在生產方式從生產驅動轉變為用戶驅動的過程中,生產智能化能夠滿足消費者的個性化定製需求,產品價值與定價不再由企業單方面決定,而是由消費者的需求所決定。利用大數據、雲計算等互聯網技術和移動通訊技術,可以實現智能生產的橫向集成,然後是整個智能生產價值鏈的數字化集成,最終可以形成完整的智能管理系統。願景是智能化服務作為智能製造系統的末端組成部分,可以通過線上與線下的融合服務連接消費者與生產企業,通過消費者的反饋提升產品服務質量。

「中國智造」需要大量高端芯片(從納米級進階到埃米級),這正是為什麼中美之間的芯片大戰是當前最重要的關鍵節點之一(涉及稀土原材和成材)。

筆者的結論是,在強國建設和民族復興的過程中,「中國智造」需要建立一個通用的製造體系架構模型,為應用技術提供開發、集成與運行的功能,從而形成製造業在研發、生產和服務等階段的智能一體化,通過萬物互聯建立製造業的增值網格,進而建成具有靈活性和持續發展性的、有中國特色的智能製造體系。

根握專家學者的意見,中國智造體系應包括頂層設計規劃,以實際需求為導向帶動生產。頂層設計規劃是將智能製造系統的主體和其他輔助要素(管理、安全、評價等)進行統一標準化的研究;同時協調好不同行業的標準,包括執行協議標準、通信標準、數據傳輸格式等,防止重複建設造成資源浪費。體系架構更應從市場的實際需求出發,與生產企業的實際生產能力緊密結合。關鍵是先設立智造示範點,通過預先設定的標準進行實踐(試錯),進而挖掘深層次的標準化需求,並通過智造架構評價體系對示範點的效果進行評估,不斷完善智造體系架構,建立中國式智造品質管理圈。

萬物互聯是中國智造不可或缺的構成要素,為加快製造業的信息物理系統(CPS)鋪設,要將信息通訊技術深入滲透到製造業領域。這就是最近任正非講到的智能車間和全自動化工廠的概念。換言之,這是「AI+機器人」的自動化生產場景,需要大量高端芯片的設計和製造。隨着半導體科技的飛速進步,中國智造正朝着智能化、數字化、網絡化的方向發展;智能化生產線的普及,通過集成物聯網技術、大數據分析和人工智能算法,中國現正逐步實現生產過程的自動化和智能化,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以AI技術驅動製造業在商業模式、組織結構、經營方法、管理模式方面的深刻變革。中國的發展目標是把握工業4.0帶來的機遇,克服自身存在的不足,提升全球競爭力,為中華民族的美好生活、為創建和維護人類與自然物類命運共同體而努力,並不是針對美國或任何國家,是為了追求卓越,超越今天的自己。可惜這句話美國政客老是聽不進去,十分遺憾可惜,搖頭嘆息之餘,唯有平心靜氣,不斷重複解釋。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品評四方|「中國製造2025」在十大領域已有突破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