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真D|大學管治理應問責

文/黎岩

點新聞昨日報道,香港八所資助大學(八大)與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教資會)早前共同簽署了《大學問責協議》。這份協議不僅確定了特區政府在財政赤字的困局中,毅然決然推動科教興港的發展戰略的決心與毅力,向八大提供2025/2028年三個財政年度的681億巨額公帑的同時,亦首次明確了在提供財政支援的同時,將同步對八大實施問責。即,要求八大在教書育人、培育青年一代港人愛國愛港、服務香港社會的責任感使命感的同時,亦明確要求八大必須主動對接國家發展規劃,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等國家發展戰略要求。特區政府通過制度性安排,依法強化對高等教育行政主導的決心,這也是特區完善特區治理體系,提升治理效能,實現以結果為目標的施政理念的重要舉措。

提升大學治理水平是提升特區社會整體治理水平的重要組成部分。新協議的核心在於特區政府基於對納稅人的負責任態度,與受資助的八所大學訂立具有約束力的、清晰明確的問責機制。政府資助的681億公帑,並非無條件的饋贈,亦非完全無條件的施捨,而是為着推動香港可持續高質量發展並助力強國建設而對大學履行法定責任的明確要求。

協議明確規定:一旦大學出現管治「重大缺失」,如嚴重違反協議條款、觸犯香港法律,或在管治與公帑管理上失當,特區政府保留調整甚至削減撥款的權力。

回看近幾年的香港社會發展,特別是2019年黑暴犯法作亂的亂象,迄今依然令人心有餘悸。更有大學淪為窩藏暴亂分子,濫製暴力工具,渲染暴亂、「港獨」歪論的道場。有大學教職員工,月月高薪厚祿,竟然食碗麵反碗底,公然煽惑並積極參與顛覆及勾連境外反中亂港勢力的違法犯罪活動。更有大學校長藉詞學術自由,嚴辭拒絕警察依法執法,更有大學校長公然譴責維護公義與法律尊嚴的執法警察,甚至無視國家,漠視香港,別有用心地聲稱要培養所謂的「世界公民」。凡此種種,都在在證明了特區大學管治方面的放任自流與種種缺失。也因此,加強大學管治問責,提升大學治理水平,端正大學教育方向,培育胸懷祖國,服務香港的愛國愛港人才,已經成為大學教育的必然選擇。與此同時,隨着國家深化改革與開放,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香港特區,將更高更廣更深地參與國際合作與交流,亦需要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多元化人才,提升香港大學教育的競爭力。

特區政府今次與八大簽訂問責條款,正是香港特區在基本法框架下的「行政主導」憲制體制在教育領域的直接體現與具體落實。政府運用財政撥款這一核心杠杆,在維護大學學術自由的前提下,將憲制精神和公眾期望轉化為具有實質約束力的契約條款。大學接受公帑,就必須接受伴隨而來的問責框架,過往藉詞學術自由而相對獨立的運作空間,在制度層面被納入更符合特區整體施政目標的軌道,納入更符合公眾期望的制度框架。

雖則如此,但從八大與政府各自簽署的管治協議來看,政府主要是確保大學的運作方向,而不是大學具體的學術研究以及事務性的管理範疇。這也反映了政府在大學管治問責方面有所為有所不為,更多的是堵塞管治漏洞,確保大學依法有效運作,能夠培養出社會期待的合格人才。

值得注意的是,新協議最具標誌性的突破,在於將「國家民族認同」和「愛國主義教育」從政策宣示層面,具體鐫刻入具法律效力的協議文本。要求大學必須主動把握「科教興國」等國家戰略機遇,「支持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及為香港增長創造動力」。尤為關鍵的是,協議明確要求大學遵循「四個必須」和「四點希望」等中央對港工作的根本指導方針,大學必須與中央治港方略保持高度一致。

新協議對「愛國主義教育」提出了明確具體的要求。大學需將愛國教育深度融入其使命與實踐——這遠不止於增設國情課程或舉辦升旗儀式。協議期待的是大學在其根本職能中自然體現愛國精神:在科研方面,鼓勵對接國家重大需求(如科技前沿、「卡脖子」技術攻關),服務「科教興國」戰略。

在人才培養方面,不僅傳授知識技能,更要培養具有國家民族認同感、願意投身國家與香港建設的愛國者。在文化傳承上方面,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國近現代史,尤其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奮鬥歷程的研究與傳播。在社會服務方面,引導師生運用專業知識,為解決國家與香港發展中的實際問題貢獻力量。

這標誌着國家與民族認同塑造不再停留於課程或活動的層面,而是被提升為大學必須通過協議「簽承諾、抓落實」的法定責任。大學的知識生產、人才培養、社會服務等核心功能,均需在這一新的價值座標下重新審視和調適。當然,基於「一國兩制」的「兩制」特色,香港作為一個中西合璧的自由港,亦需要吸納全球各個國家與地區的精英人才,助力國家「一帶一路」藍圖等開放性國策。

毋庸諱言,新協議展現的強化管治原則,無可避免地引發對大學傳統核心價值的關切:學術自主空間、國際競爭力與開放性。這樣的擔憂純屬多餘,基本法已經明確規定了香港特區的學術自由,國家更致力推動香港特區積極參與國際交流與合作,在參與國際合作交流中提升特區競爭力,提升大學教育競爭力,既得到基本法的保障,又具有助力強國建設的積極作用,因此,大學的學術自主只會越來越自主,大學的開放程度只會越來越開放,大學的校園只會越來越包容。

加強大學管治問責,體現了特區政府履職擔當與積極有為,也展現了特區政府提升治理水準的政治智慧。落實協議需在堅守國家民族大義的根本前提下,探索一條既能保障大學獨特使命、激發創新活力、完善全人教育,又能有效承擔國家責任的創造性路徑,為本港的大學管治釐清了發展方向,確定了明確目標,夯實了操作要領,拓展了發展空間,增強了發展動力。

《大學問責協議》,是香港高等教育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節點。它清晰傳遞了特區在「行政主導」原則下,運用制度與財政工具引導高等教育深度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築牢國家民族認同根基的堅定意志。681億撥款的重量,不僅在於其經濟價值,更在於其所承載的國家期待與香港未來。期待新的問責協議,能夠激勵大學勵精圖治,成為國家發展的強勁動力,成為香港可持續高質量發展的推力,成為追求真理成就夢想的象牙塔。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講真D|大學管治理應問責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