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追蹤|北方多地遭遇極端強降雨 如何應對?

文/張永恒

暴雨如注,山河嗚咽。

據央視新聞報道,本輪強降雨以來,截至7月28日24時,北京市平均降水量165.9毫米。連續極端強降雨造成重大災害。全市因災死亡30人,其中密雲28人、延慶2人。受災地區道路損毀31處,涉及興陽線、西火路等16條線路仍未修通;136個村電力中斷,通信設施共損毀光纜62條、基站退服1825個。

暴雨重災區,道路沖毀、電力中斷、通信受阻……這不僅是冰冷的數據,更是生命與家園的嘆息。儘管北京這次極端強暴雨大部分受損的是在密雲和延慶的山區和農村,基礎設施條件相比城市本身就差一些,但仍然暴露出了「強城市,弱山村」的一些問題。

放眼近年,北京、鄭州、河北等北方地區城市在盛夏時節,經常暴雨成災,一是極端天氣頻發,二是城市在自然力量面前的脆弱暴露無遺,屢遭極端天氣重創。

7月28日,北京密雲太師屯鎮葡萄園村,救援人員協助民眾撤離。(中新社)
7月28日,北京平谷一段路面被損。(中新社)
7月28日,消防隊員通過臨時搭建的木橋運輸物資。(中新社)
7月27日,在北京市密雲區石城鎮西灣子村,救援人員清理被雜物阻斷的橋樑。(新華社)

這天氣也奇怪,以前大家印象中,北方多乾旱,但近年卻很反常,極端天氣頻發,一到夏天,經常暴雨如注,緊接着洪水滔天,好像在考驗我們的防汛救災能力。大部分北方城市,因為以前經常缺水,因此在規劃設計時就對洪澇災害考慮不足,滯後與基礎設施韌性不夠。不少北方城市排水系統設計標準滯後,以應對「數年一遇」的常規降雨為目標。當「百年一遇」暴雨愈發頻繁,管網瞬間癱瘓,街道頓成澤國。更令人憂心的是,一些「海綿城市」建設流於表面,透水鋪裝、雨水花園等生態措施未能形成系統合力。監測預警與應急響應機制亦有短板。精準的短臨預報和分區域、分災種的預警能力,尚存差距。應急資源布局、部門聯動因為很少碰到這麼極端的天氣,在實戰中用到的機會不多,有點捉襟見肘。大家對極端天氣的突發性、破壞性認識不足,面對預警心存僥倖或手足無措,也是一個客觀因素。

提升防汛能力,當務之急,是提升基礎設施的抗風險能力,還要正確修訂排水防澇標準,認清氣候變化趨勢,進行超前規劃。推進「海綿城市」建設,不僅要有「點」上的綠色設施,更要構建「源頭減排、管網輸送、蓄滯削峰」的完整系統,恢復城市自然的吐納呼吸功能。預警響應體系必須實現「精準高效」。需強化氣象、水文、地質等多部門數據共享與信息綜合分析,利用人工智能提升短臨預報精準度。預警發布應直達個人、明確行動指引,形成「監測—預報—預警—響應—反饋」的閉環管理。開展相關知識培訓,讓防汛減災知識深入人心,最好是像消防培訓一樣,人人都有一點自救知識,藉助數字化手段經常開展常態化應急演練,讓「寧防十次空,不放一次鬆」的理念深入人心。

7月28日,在琉璃廟鎮碾子灣村,受災民眾乘坐塑料大盆轉移到安全地點。(中新社)
7月28日,北京平谷一村莊內河流湍急。(中新社)
7月28日,北京市懷柔區111國道古石溝門橋因為連日暴雨導致路基被沖毀,大型工程機械在回填路基。(中新社)

每一次災難的代價都過於沉重。今年夏天,本輪強降雨造成的生命財產損失,是城市治理能力必須升級的無聲吶喊。提升防汛救災能力,不僅是對物理設施的加固,更是對城市治理理念的重塑——從「堵」到「疏」,從被動應對轉向主動設防,從碎片管理轉向系統治理,從重視工程轉向珍視生命。

築牢防汛救災的「生命堤壩」,需要我們以敬畏之心面對自然,以科學精神謀劃長遠,以務實行動守護家園。唯其如此,方能在風雨來襲時,讓每座城市、每個街區、每個生命都擁有最堅實的依靠。

7月28日,居民在天津市薊州區下營鎮下營村清理屋內的淤泥。(新華社)
7月28日拍攝的天津市薊州區下營鎮下營村受損的橋樑和道路。(新華社)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熱點追蹤|北方多地遭遇極端強降雨 如何應對?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