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跪低換美15%關稅 前歐官員:後悔沒配合中國反制

香港文匯報綜合報道,美國總統特朗普與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周日(7月27日)在英國蘇格蘭舉行會談後,共同宣布美歐雙方達成新的貿易協議,美國對歐盟出口商品關稅從30%下調至15%,歐盟則承諾不會對美國商品徵收額外關稅,並大舉投資購買美國能源和軍事設備等。

協議在歐洲內部引發不滿情緒,美媒引述匿名歐洲大使表示,協議無法掩蓋歐盟被特朗普的碾壓式策略擊垮的事實,形容「特朗普精準計算出我們的痛苦臨界值」。

根據協議,美歐雙方同意對部分商品實行零關稅,包括飛機及其零部件、特定化學品和部分農產品。但特朗普強調,美國會保留對歐盟鋼鐵產品徵收的50%關稅,對藥物徵收的額外關稅也將頒布。歐盟會在未來3年,從美國採購價值7,500億美元(約5.9萬億港元)能源產品,及在美國投資6,000億美元(約4.7萬億港元)。特朗普聲稱,歐盟會採購美國大量軍事設備。

汽車產業未包含在豁免清單

特朗普受訪時一如既往宣稱,新協議將為美國開放所有歐洲市場,宣稱這些市場實際上對美國是關閉的。事實上,2024年歐盟與美國的商品和服務貿易總額達到1.7萬億歐元(約15.5萬億港元)。美國是歐盟最大的出口市場。儘管馮德萊恩強調,15%的對等關稅不會與美國現時對歐關稅疊加,但歐盟最希望獲豁免的汽車產業並不包含在零關稅商品內。

馮德萊恩解釋,與特朗普的談判過程非常艱難,雙方起初立場相去甚遠,形容這是歐盟爭取到的最佳結果。她堅稱協議旨在確保歐洲商品進入美國市場的機會,避免衝擊歐盟出口導向型經濟的大規模貿易衝突。英國經濟研究機構凱投宏觀分析稱,美國去年對歐盟商品的平均關稅僅為1.2%,今次協議關稅水平已明顯提高。

成員國抱怨協議損歐利益

歐洲議會國際貿易委員會主席朗格直言,今次新協議不符合歐洲的根本利益。朗格批評,今次特朗普政府的做法,與其以高額對等關稅為威脅,勒索日本等盟友達成不平等協議的做法如出一轍,歐盟被迫對美大幅投資,會打擊歐盟的軍工業和汽車產業等企業,削弱歐盟經濟實力,「協議不是互利共贏的貿易合作,而是單方面的讓步。」

芬蘭外貿和發展部長塔維奧也表示,貿易協議沒有帶來值得高興的內容,歐盟仍承受高額關稅,「從長遠來看,這不是一個可持續的協議,特朗普政府發起關稅戰,全球貿易政策變得緊張且不穩定。」愛爾蘭總理馬丁同樣表示,協議會令歐盟對美貿易變得更昂貴且有挑戰性。法國總理貝魯在社媒發文,批評歐盟最終選擇了屈服,形容「這是一個黑暗的日子」。瑞典對外援助與外貿大臣杜薩表示,關稅協議使美國對歐關稅達到近70年來最高水平,他因此對美歐經貿關係前景感到悲觀。

風險諮詢公司Teneo研究部副主任尼克爾認為,美歐貿易協議內容模糊,雙方日後或對其內容有不同解釋,「今次可能只是高級別政治協議,實施時會持續存在重大不確定性。」

分析:歐向特朗普霸凌屈服 不對等協議注定短命

針對美國總統特朗普與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周日(7月27日)共同宣布的貿易協議,路透社專欄作家布里安松撰寫評論文章指出,歐盟貿易談判代表也許會慶祝他們取得的成功,但這樣的協議內容令人不禁質疑「若此為成功,何謂失敗?」認為這項不對等協議難以維持。

「歐盟承諾缺乏約束力」

文章指出,根據協議,歐盟出口商未來將面臨15%的美國關稅,相較於特朗普先前威脅「若8月1日前未達協議,將對歐洲商品課徵30%關稅」,稅率已明顯降低,同時讓歐洲得以暫緩實施既定的報復性措施,短期而言至少消除部分不確定性。然而布里安松分析稱,這實質等同歐盟舉手投降,關鍵在於比較基準不應是特朗普的威脅數字,而應對照此前歐洲商品輸美的1.47%平均關稅水平。僅兩個月前,多個歐盟成員國才警告,若協議的關稅達到10%,應觸發反制紅線,如今卻接受更高稅率。

歐盟也承諾進口更多能源,包括每年購買2,500億美元(約1.9萬億港元)的美國石油與天然氣,並可能在美國投資6,000億美元(約4.7萬億港元),至少這是特朗普的解讀。但這些數字表述模糊,是否有新增的採購量?執行時程多長?這顯示歐盟的承諾缺乏約束力。

布里安松判斷,這份含糊協議不是終局。即使以15%計算,仍將對美國經濟造成衝擊。關稅不是帶來財政收入,就是導致進口萎縮,不可能兩者兼得。如果歐企真的擴大在美投資,資本流入反將導致貿易逆差惡化。綜合來看,歐盟去年1,980億歐元(約1.8萬億港元)商品順差,未來縮減幅度恐有限。等到衝動又難以預測的特朗普無法再否認他的關稅帶來反噬影響時,勢必把責任再推回給美國的貿易夥伴。對於作為全球最大貿易體的歐盟竟然未能領悟,對抗霸凌的最有效方式不是讓步而是堅守立場,布里安松深感遺憾。

前歐官員抱怨談判結果 「如配合中國反制不至於此」

美歐達成的貿易協議引來不少質疑聲音,多名歐洲政界人士直言,歐盟向特朗普的屈服之路早在4月便開始,儘管這份協議暫時避免了貿易戰,但若歐盟早點採取強硬立場,跟中國一道反制特朗普關稅威脅,而不是選擇妥協,歐盟就不會在談判中居於劣勢,也許能拿到更好的條件。

「一開始便不應退讓」

特朗普4月初公布的「對等關稅」一度令金融市場陷入恐慌,投資者拋售美國資產,擔心經濟衰退。隨着拋售加劇,特朗普已退讓,在4月10日關稅生效前夕,宣布暫時只對歐盟徵收10%基準關稅。然而歐盟也作出讓步,暫停對美徵收報復性關稅,並在「刀架在頸上」的情況下接受美國的談判提案。歐盟沒有像中國和加拿大那樣立即採取報復措施,讓美國消費者和企業承受損失,而是因成員國之間的內部分歧,選擇吞下苦果,希望能在未來獲得更好的協議。

歐盟一名外交官表示,儘管歐洲決策者們為暫時避免一場貿易戰舒一口氣,但內心仍充滿遺憾:作為全球最大貿易體,歐盟若從一開始就沒有向特朗普退讓,或可獲得更好的條件。「特朗普就像校園裏的惡霸,而我們沒有和其他人一起站出來對抗他,那些不團結在一起的人,終將被逐個擊垮。」

曾參與英國脫歐談判的前歐盟委員會官員里克萊斯認為,歐盟最近威脅對美商品徵收930億歐元(約8,505億港元)報復性關稅之舉,來得實在太晚了。「事後看來,若歐盟4月就對美國作出有力回應,配合中國反擊美國上調關稅,對市場和特朗普造成巨大衝擊,歐盟的處境本會更好。」

(來源:香港文匯報)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歐盟跪低換美15%關稅 前歐官員:後悔沒配合中國反制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