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聲|立足灣區,科技賦能:關於特首新施政報告的建議

文/莊紫祥

在「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下,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正處於經濟轉型與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時期。特首新施政報告需立足香港發展最新需求,以科技創新為引擎,推動金融科技深度融合,鞏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大灣區金融科技促進總會結合當前經濟形勢與行業動態,提出以下可落地的具體建議。

一、深化金融科技與實體經濟融合,培育新質生產力

香港需借鑒深圳「20+8」產業集群經驗,依託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設立「金融科技賦能實體專項基金」。該基金可由政府引導、社會資本參與,重點支持人工智能、區塊鏈、量子計算等前沿技術在醫療健康、綠色能源、智能製造等領域的應用。例如,通過區塊鏈技術構建跨境供應鏈金融平台,降低粵港澳大灣區中小企業融資成本,提升產業鏈協同效率,構建「科技—產業—金融」循環體系。

建議香港參考上海數據交易所模式,在河套合作區試點「跨境數據流通白名單制度」。允許經認證的企業在安全可控環境下,實現科研數據、金融數據的跨境共享。同時,建立數據資產確權與估值體系,推動數據要素納入企業資產負債表,為金融科技企業提供新型抵押物,推動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

二、優化金融科技基礎設施,提升市場流動性

港交所「科企專線」需進一步降低上市門檻,允許未盈利但核心技術突出的生物醫藥、新能源企業納入快速通道。可借鑒納斯達克「分層上市」制度,設立「科創精英板」,提供更靈活的市值要求與信息披露標準,擴容「科企專線」,打造全球科創上市首選地。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已有20家科創企業遞交申請,預計全年可吸引50家以上企業上市,募資規模突破2000億港元。

建設國際碳市場,發展綠色金融科技。香港作為亞洲最大綠色債券發行中心,應加快推出「碳期貨合約」與「碳配額質押融資」業務。建議與深圳排放權交易所合作,建立「粵港澳大灣區碳市場互聯互通機制」,允許企業通過香港平台交易內地碳配額。同時,利用區塊鏈技術構建碳足跡追蹤系統,提升國際投資者對香港碳市場的信任度。

三、強化監管科技應用,防範系統性風險

部署「監管沙盒2.0」,平衡創新與穩定。香港金管局需升級現有沙盒機制,允許金融科技企業在真實市場環境中測試跨境支付、虛擬銀行等創新業務。例如,螞蟻集團可通過沙盒試點「多邊央行數字貨幣橋」項目,實現與東南亞國家的實時跨境結算。監管部門應建立「動態合規評估體系」,根據測試結果調整監管規則,避免「一刀切」式管控。

構建金融風險預警平台。整合證券、銀行、保險等機構數據,利用AI技術建立「市場情緒指數」與「流動性壓力測試模型」。例如,當恒生指數波動率超過閾值時,系統自動觸發熔斷機制建議;當外資流出規模突破預警線時,提示政府啟動逆周期調節工具。該平台可與內地「監管信息共享平台」對接,實現跨境風險聯防聯控。

四、深化人才與教育合作,夯實發展根基

實施「金融科技領軍人才計劃」。香港需借鑒新加坡「科技準證」制度,對全球頂尖金融科技專家提供稅務優惠、永久居留權等激勵。同時,與清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等高校共建「大灣區金融科技研究院」,開設區塊鏈工程、量化投資等碩士課程,每年培養500名復合型人才。數據顯示,2024年香港人才引進計劃已吸引21萬人到港,其中金融科技領域佔比需提升至30%。

推廣「全民金融科技素養工程」政府可聯合螞蟻集團、騰訊等企業,開發「粵語版金融科技科普APP」,通過動畫、遊戲等形式普及數字貨幣、智能投顧等知識。同時,在中學課程中增設「編程與金融基礎」選修課,為青少年提供接觸前沿技術的機會。

本會認為,香港金融科技的突破需以「制度創新+技術賦能+生態協同」為路徑。通過構建科技產業金融循環體系、優化基礎設施、強化監管能力、深化人才合作,香港可鞏固其作為全球金融科技樞紐的地位。預計到2028年,香港將形成千億級金融科技產業集群,國際資本配置中國資產的首選平台地位更加穩固。特首新施政報告若能採納上述建議,香港必將在「十五五」期間實現從「超級聯繫人」向「超級增值人」的跨越式發展。

(作者為全國政協委員、大灣區金融科技促進總會會長)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點聲|立足灣區,科技賦能:關於特首新施政報告的建議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