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新聞報道】當「坐寫字樓才體面」的老話在職場中漸漸鬆動,一群人正在用行動重新定義「好工作」。80後Dixon曾困在網頁設計的加班循環裏,32歲Marcus對着電腦敲代碼時總覺得「渾身不自在」,21歲Gabriel擔心IT崗會被AI取代——這三位不同世代的白領,如今都成了背着工具包走街串巷的燃氣技術助理。這場跨界轉型的背後,是煤氣公司與僱員再培訓局(ERB)用「培訓+就業」模式踐行ESG社會價值的真實寫照,讓職業選擇掙脫偏見,也讓行業發展有了新動能。

香港中華煤氣有限公司與僱員再培訓局(ERB)攜手推出的「燃氣技術助理/機械見習技術員(維修保養)基礎證書課程」,正是打破職業壁壘、實現人才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紐帶。該項目不僅提供系統的專業技能培訓,更通過「培訓+就業」的機制,輔以資深師父的悉心帶教,為學員們搭建起從零基礎到專業技術人才的橋樑。這不僅為個人職業轉型提供了堅實保障,也為行業注入了新鮮血液。
80後的Dixon,大學藝術系畢業後一直從事網頁設計工作。然而,去年行業萎縮,公司架構調整,讓他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的職業道路。他坦言:「以前的工作長時間坐在辦公室,經常加班,即使放工放假也不停地想設計方案,很難真正放鬆,除了健康問題,亦缺乏私人時間,令我覺得是時候放慢腳步,找一份可出外走動且工時穩定的工作。」正是這種對工作與生活平衡的渴望,讓他毅然報名參加了煤氣公司和再培訓局的燃氣技術助理課程。如今,他成為了一名燃氣技術員,在跟隨師父上門檢查維修爐具、幫助客人解決困難時,收到的那一句句「多謝」讓他感到非常有意義,終於實現了「工作與生活平衡」。

「坐辦公室敲代碼,我總忍不住想站起來踱步。」Marcus說起從前的IT工作直擺手。對於天生好動的人,他覺得「對着屏幕不如動手做事實在」,看到燃氣技術助理要「落手落腳」解決問題,當即報了名。第一次跟着師傅處理疑似漏氣的單子,他印象很深:客戶怕麻煩堅決不讓進門,師傅一邊遞上檢測工具演示安全性,一邊耐心解釋「是為了安全所需」。最終進門排查完隱患。企業的培訓計劃不僅幫他找到了適配的職業,更用「兩年聘用期」「實操帶教」等機制,讓跨行業轉型少了後顧之憂——這恰是ESG「社會公平」的體現:不給職業設限,讓每個人都有機會找到「對的位置」。

21歲的Gabriel,是燃氣技術課程中最年輕的學員之一。他曾留學英國,選讀IT、攝影及電競等科目,並在英國任職IT行業。然而,一年後回港的他,在曾在煤氣公司任職技術員的姨丈鼓勵下,毅然投身燃氣行業。Gabriel目標清晰,他坦言:「IT行業雖現在較吃香,但AI發展太快,IT人員很容易被取代,反而技術助理這些實務、與客戶面對面溝通的工種較難被取代,而且每日處理不同的客戶個案,充滿新鮮感。」轉型後的他,積極訂立目標,希望儘早考取「全牌」,成為專業的註冊氣體裝置技工,繼續在這個行業發展。他的故事不僅展現了年輕一代對職業穩定性和個人價值實現的新追求,也為燃氣行業注入了充滿活力的新鮮血液。

從寫字樓到前線崗,Dixon、Marcus、Gabriel的故事,其實是企業用ESG理念改寫職業生態的縮影。煤氣公司與ERB的「培訓+就業」模式,像一座橋:一頭連着勞動者對「合適工作」的渴望,一頭接着行業對「多元人才」的需求。當企業把「人的發展」放進責任清單,職業選擇會更自由,行業的根基也會更穩——這或許就是ESG最動人的地方:它不在報表裏,而在每個職場人踏實的笑容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