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關品方
孫中山在香港的事跡,應該讓香港的大中小學生們都有一個清晰的了解和認識。筆者認為,這方面香港教育界和文化界還有很多的工作要做。孫中山在香港接受中學和大學教育,他畢業於皇仁書院和香港大學。1923年2月20日,他曾到香港大學發表演講,當日演講的內容對我們理解其革命生涯和香港大學的歷史,具有重要意義。
中華民國於1912年1月成立,但當年只是形式意義上推翻了滿清帝制,各地軍閥割據,中國仍然四分五裂。孫中山繼續革命,致力全國的真正統一。1912年,他重組革命隊伍,成立中國國民黨。從那時起,孫中山便積極領導及參與反對各地軍閥的革命運動,四處奔波、積勞成疾,直到1925年溘然長逝,年僅59歲。
作為一個重要的國際港口城市,香港在當時的中國政治環境中扮演了獨特的角色。孫中山當年回香港大學演講,提及他的革命思想便是源於香港,香港大學的師生更對他的革命活動給予了大力支持。孫中山謙厚親民、懂得感恩。那次演講成為一次歷史見證,不僅反映出當時的政治局勢和社會思潮,也表達出孫中山對國家前途的殷切盼望。他說,回到香港就像是遊子歸家。他對香港有高度評價,認為香港有其不可替代的特殊性,而他的革命思想也是早期在香港讀書和生活的時候形成的。筆者不少同窗來自皇仁書院及香港大學,我們談起校友孫中山時,大都以他為榮、肅然起敬。
今年是孫中山逝世100周年。筆者謹以此文,介紹孫中山的三份遺囑,分析他臨終前對國民革命和民族復興的期許,或對怎樣早日解決台灣問題有現實意義。
孫中山去世後,國民黨內部出現嚴重分裂,以西山會議派和蔣介石為首的右派、以廖仲愷和宋慶齡為代表的左派,矛盾加劇。孫中山在世時一直致力於維護國民黨的團結,推動和共產黨的合作。如果他能夠活到1927年,便很可能會努力調解國民黨內的分歧,防止右派勢力的崛起。這也意味着蔣介石不會那麼容易掌握權力,也不敢採取極端的專制手段屠殺共產黨人、壓逼工農群眾。
孫中山非常重視國共合作,致力團結所有力量來實現國家的統一、獨立與富強。可惜孫中山過早逝世,北伐初步成功、蔣介石背叛工農群眾,反對國共合作,自1927年4月12日,從上海開始,以濫捕濫殺的方法「清共剿共」,你死我活,掀翻桌子,兩黨合作被徹底破壞。如果孫中山仍然在世,他肯定會堅持三大政策、堅持國共合作、避免分裂發生,共同對抗各地軍閥和帝國主義的反動勢力。
1925年3月11日,孫中山逝世的前一天,病情已經非常嚴重。他簽字確認了3份遺囑,包括《家事遺囑》、《國事遺囑》和《致蘇聯遺書》,其中涵蓋對國家大事的交代和對家庭事務的安排。在《家事遺囑》中,孫中山提及宋慶齡,還特別囑咐兒子孫科,要求他匡扶宋慶齡。《家事遺囑》中寫道:「余因盡瘁國事,不治家產。其所遺之書籍、衣物、住宅等,一切均付吾妻宋慶齡,以為紀念。余之兒女,已長成,能自立,望各自愛,以繼余志。此囑。」
筆者小時候,家母講述孫中山的故事,教我諗誦《國事遺囑》,要求我熟讀能解默。筆者現在仍然清楚記得,可以琅琅上口。「余致力國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國之自由平等。積四十年之經驗,深知欲達此目的,必須喚起民眾,以及聯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奮鬥。現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務須依照余所著《建國方略》、《建國大綱》、《三民主義》及《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繼續努力,以求貫徹。最近主張召開國民會議及廢除不平等條約,尤須於最短期間促其實現。是所至囑。」
至於《致蘇聯遺書》,孫中山則表達了對蘇聯社會主義革命成就的讚賞,寄希望於蘇聯能夠繼續支持中國的革命事業。他在1925年1月26日入住北平協和醫院,自感可能會一病不起,於是在2月24日以英語口授了《致蘇聯遺書》,由蘇聯顧問鮑羅廷等人筆錄,3月11日補簽姓名。該遺書原件現存於俄國國立社會政治史檔案館,核心內容體現了孫中山對中蘇合作的期望和對被壓迫民族解放事業的關切。
《致蘇聯遺書》提到,「我在此身患不治之症,我的心念此時轉向於你們,轉向於我黨及我國的將來。你們是自由的共和國大聯合之首領。此自由的共和國大聯合,是不朽的列寧與被壓迫民族的世界之真正遺產。希望蘇聯以良友及盟友而歡迎強盛獨立之中國,兩國在爭取世界被壓迫民族自由之大戰中,攜手並進而取得勝利。」
《國事遺囑》的核心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強調遵循《建國方略》《三民主義》等綱領,推動國民會議召開以及廢除不平等條約,體現喚起民眾、聯合平等待我之民族的革命理念。
《致蘇聯遺書》聚焦中蘇合作與世界被壓迫民族的解放,是孫中山「聯俄」政策的延續,反映其晚年「以俄為師」的革命志向,亦是孫中山晚年「聯俄、聯共、扶助工農」三大政策的重要體現,是國共合作與中蘇關係發展的思想基礎。新中國成立後,在歷年的孫中山紀念活動中,「國共合作、以俄為師、扶助工農」的話語一直被重點強調。1951年,李濟深在紀念孫中山誕辰85周年時發表文章,表示孫中山遺書的理想因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現已實現,同時強調孫中山對中蘇友誼的奠基作用。
《致蘇聯遺書》的形成過程,完全反映孫中山的本意。史料證實,它是由孫中山口授、鮑羅廷筆錄,有多人在場見證,孫中山本人簽字確認,原件保存於俄國檔案館,其真實性得到考據學界的認可。孫中山當日口授遺囑時,宋子文、孫科、孔祥熙、何香凝、戴季陶等作為證明人簽字確認。孫中山因不忍鄰室宋慶齡悲泣,當天並未簽字,直至3月11日自知時日無多,才在宋慶齡親自幫助下在3份文件上簽署,體現了革命領袖對遺囑慎而重之的家國情懷,以及對宋慶齡殷切託付的溫情交織。
事實證明,孫中山是偉大的歷史人物,極具慧眼。他對宋慶齡的期許,其後的歷史發展充分體現他的判斷正確。宋慶齡終其一生不負孫中山所託,忠於和中國共產黨的交情、站在工農群眾的一邊、密切聯繫蘇聯、支持社會主義理想。孫夫人宋慶齡先生從1925年起矢志不渝,走過長達56年一段永不磨滅的光輝旅途,直至1981年在北京逝世,享年88歲。
周恩來的夫人鄧穎超和何香凝的女兒廖夢醒長期以來奉命負責照顧、協助及支持宋慶齡的起居和工作。1949年上海解放後,她們兩人帶上毛澤東和周恩來的親筆信,到上海邀請宋慶齡北上參與建國偉業。8月28日,宋慶齡抵達北平火車站,毛澤東和周恩來親自到月台迎接。
1924年11月,周恩來和宋慶齡在廣州初次見面。周恩來時任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特意邀請宋慶齡來軍校演講、對師生進行革命教育,兩人也是從那時起開始交往。宋慶齡在晚年回憶起兩人初次見面的場景,提到「周恩來當時很年輕,但已然是一位革命立場堅定、旗幟鮮明、久經鍛煉的領導級人物」,給宋慶齡留下了深刻印象。她評價周恩來「剛毅、堅強、端莊、典雅」「中國的將來、可寄希望於像他這樣的年輕人」。
1949年,中國國民黨敗退台灣延續中華民國在台灣的管治,本質上是地方割據政權,有待中央人民政府以適當的方式在適當的時候收復以完成國家主權統一。今天我們回顧孫中山100年前的遺囑,思路清晰、脈絡分明。百年回眸,國共之間,勝負早定。筆者認為,現時70歲以上的中國國民黨元老級人物,包括連戰、吳伯雄、關中、王金平、洪秀柱、馬英九等,在中華民族大義面前、作為炎黃華夏子孫,應考慮為善降祥,驅惡逐辜。一念之差,背馳而迂;惟當自修,以返厥初。孫中山和宋慶齡的偉大之處,在全心全意為國為民,因為毫無私念,所以永垂不朽。
相關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