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真D|不一樣的敦煌

文/黎岩

法相莊嚴千佛洞,人間熙攘萬塵路。踏入七月杪,敦煌文化藝術幾乎是同步在香港與深圳展出。香港市民不用遠赴敦煌,在香港或在深圳就可以欣賞到有千佛洞之稱的敦煌莫高窟。香港大學聯同敦煌研究院及少雪齋,合作舉辦了「夢幻敦煌:重現敦煌大美之境」展覽,深圳南山博物館亦聯同敦煌研究院舉辦了「大成敦煌:敦煌文化藝術大展」。醉心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特別是癡迷敦煌文化藝術的讀者,有幸能夠近在咫尺地盡情領略世界文化遺產瑰寶——敦煌。

敦煌,位於甘肅省西端。公元前138年、前119年,漢武帝兩次派遣張騫出使西域,使中國與歐亞大陸之間的陸上交通全線打通。公元前121年,西漢王朝打敗匈奴後,於西元前111年,採取「列四郡、據兩關」的舉措,行政上將河西走廊納入版圖,由東向西設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敦煌成為漢王朝西面的門戶,進出漢王朝和西域的重要關口。同時,漢王朝還採取積極開發邊疆的措施,引入中原的農耕和水利灌溉技術,又傳入了以儒家思想為主的漢文化,確立了敦煌在歷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自東漢開始,東來中國傳播佛教的高僧,景教、摩尼教、祅教的傳教者,以及從中國出發、西行求法的佛教高僧,他們大都要經過敦煌進出。由於絲綢之路上東西文化持續千年的交流,孕育了敦煌莫高窟和藏經洞文物的碩果。

據唐代聖歷元年的《李克讓修莫高窟佛龕碑》記載,公元366年,有個名叫樂僔的和尚,在敦煌鳴沙山東麓崖壁上開鑿了一個石窟,用於參禪。後來又來了一位名叫法良的禪師,開了第二個洞窟。碑文記載,莫高窟的營建開始於二位僧人。從此,莫高窟開窟、塑像、繪畫的佛事活動連續十個世紀,直到14世紀的元代以後才停止建窟。

莫高窟在1700多米長的鳴沙山東麓斷崖上,保存了735個洞窟,分成南北兩區。南區的洞窟是供奉與禮佛的殿堂,裏面共有2000多身彩塑、45000平方米壁畫﹔北區的洞窟是僧侶修行和生活的場所。莫高窟是洞窟建築、彩塑和壁畫組合成的綜合藝術。

敦煌莫高窟藝術,融匯了本土多民族藝術,又吸收了來自西域藝術的養分,形成了發展脈絡清晰、自成特色的敦煌佛教藝術體系,並彰顯了恢宏的中國風格、中國氣派,是中國對世界佛教藝術發展的重要貢獻,在中國和世界美術史上有着重要地位,於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並早已形成蜚聲中外的敦煌顯學。

香港大學舉辦的敦煌展覽一共展出78件/套具代表性的敦煌藝術品,最矚目的展品是「莊嚴佛宮」內的敦煌莫高窟第45窟,佔地面積約25平方米,高近5米,1:1精準還原洞窟的內容。洞內四面牆身及頂部(藻井)均有唐代壁畫。除此之外,能夠吸引眼球的精品就寥寥可數了。

走馬觀花參觀設在港大圖書館整個展場,總覺得意猶未盡。正正因為有這樣那樣的遺憾,又再次邁進了深圳南山博物館的「大成敦煌——敦煌文化藝術大展」。

深圳南山博物館展出的中唐時期塑造的第158窟長達15.8米的釋迦牟尼佛涅槃臥佛像,

深圳展覽最矚目的當屬等比例展出的中唐時期塑造的第158窟長達15.8米的釋迦牟尼佛涅槃臥佛像。藝術家以精湛的技藝,精心塑造這身臥佛像,造型洗練、比例適度、睡態自然,面部神情似睡非睡,莊重愉悅、恬靜安詳、超凡脫俗、震懾心扉。作為華南地區規模最大、展品最豐富、文物數量最多的深圳敦煌文化藝術大展,兩萬張早鳥票一經開售即告罄,熱度持續高漲。

深圳大展展品共205件/套,包括數字復原洞窟6個、臨摹彩塑4件、壁畫臨摹品60餘幅、珍稀文物真跡80餘件套。展覽通過「絲路明珠」「佛國聖境」「人間萬象」「石室寶藏」「考古探秘」「眾心一念」六個部分,結合實物與多媒體展示,全方位、深層次呈現敦煌文化的深邃內涵。文物之豐富,涵蓋之廣泛,展品之精妙,策展之成功,縱然收取98元的門票,依然是人頭攢動摩肩接踵,觀眾若在每件展品前停留欣賞30秒,需要近2小時方能粗略看完展覽全貌。

深圳展出的六座精心復原的洞窟最為震撼。它們多為特級保護洞窟,其中第3窟與第285窟屬不開放洞窟,即便是前往敦煌亦難見尊容。莫高窟年代最早的第275窟更是首次實現了數位化整窟輸出,第320窟則展出了全窟壁畫臨摹作品。展覽集結了北涼石塔、回鶻文木活字、蹲獅磚等14件國家一級文物,禪定佛像、《全天星圖》等敦煌珍品;展出壁畫更是彌足珍貴,多為上世紀40—50年代敦煌研究院的前輩藝術家們臨摹珍品,具有極高代表性。在敦煌研究院講解員的生動導覽下,觀眾得以深入佛國聖境,從壁畫肌理與彩塑神韻中探尋「石窟中的秘境」,直觀領略不同時期敦煌石窟的藝術神韻。

本次展覽除呈現令人嘆為觀止的豐富文物外,更以多樣化的沉浸式互動體驗吸引觀眾。敦煌研究院聯合騰訊打造的莫高窟第285窟數字沉浸體驗,帶觀眾身臨其境穿越千年壁畫世界。「衣見敦煌」互動區則提供30餘套AI生成的敦煌主題服飾供觀眾自由選擇,現場拍攝同款數字寫真,親身感受敦煌服飾魅力。

整個現場,更有身着盛唐時代各式各色華服胡服的俊男美女穿梭其間,與觀眾近身互動,恍如時光倒流穿梭1600年前的時空,引領觀眾從佛教世界觀回到現實生活,從現實生活穿越博大精深的華夏文化藝術歷史,感受其跨越千年的慈悲情懷與對生命無盡的關懷,體味敦煌藝術包羅萬象的莊嚴佛國與人間情味,領略綿亙數千年的華夏文明,油然心生民族自豪感。

姑且不言香港大學舉辦的敦煌文化藝術展覽,無論從展品,還是從策展安排等方面的有待改進,以及深圳精心策劃的敦煌展覽的盛況場面,單從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的角度而言,今次兩大展覽,雖然都有敦煌研究院參與,但何以不能發揮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協調機制,共同舉辦巡迴展覽,確實令人扼腕。畢竟,類似敦煌這樣的文化藝術展覽,展期結束,許多複製文物壁畫道具展板或將閒置或不再保留。

最關鍵的是,以香港單一機構主辦的展覽,單就規模而言,確實難與深圳官方舉辦的同類展覽相提並論。在香港所能看到的,只是幾十張複製的壁畫。如斯,又將何以感受領略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與文明交流融合的篳路藍縷。相信港人期待的絕不僅僅是看幾張複製壁畫而已。

若從打造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宏觀視野來看,無論是展品,還是策展,或是商業運作,抑或是與觀眾互動等環節,作為位居全球百強大學的香港大學舉辦的敦煌展覽,顯然不及深圳南山博物館舉辦的敦煌展覽。儘管有免費與百元門票之別,走馬觀花半小時與流連忘返三小時,觀眾用自己的腳步對兩大展覽給出了評判。這其中足以發人深省:香港建設國際文化藝術交流中心,乃至於推動盛事經濟,還真的要虛懷若谷,認真北上取經。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講真D|不一樣的敦煌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