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關品方
台灣「大罷免」今天投票,適逢有颱風在中國台灣島北面掠過,估計影響不大。「大罷免」投票涉及24位國民黨民代及民眾黨籍新竹市長高虹安,其結果將對台灣政局和兩岸關係產生深遠影響,筆者認為是一次足以改變局勢走向的地震式轉折點。
台灣民意機構總共有113席,現時國民黨佔52席,民進黨51席,民眾黨佔8席,無黨派2席。泛藍(在野)的票數加起來總共62席。換句話說,現時藍綠是62對51。民進黨要奪回單獨多數,要有57席,變成57對56。因此,今此賴清德要最少罷免國民黨民代6席,才算初步成功,然後還要通過補選,空缺出來的全部6席都要由民進黨奪得,才能夠最終取得57席,成功反轉。
筆者綜合各方分析,認為投票結果的走向受到多重因素制約,不同結果將引發差異化的政治效應,但無論結果如何,一定有利於早日解決台灣問題。
台灣地區「大罷免」牽涉的民代數量及其背景,值得系統地清楚了解。「大罷免」投票是針對藍營,行動由民進黨(通過其側翼)今年初挑起,是過去25年來島內藍綠陣營的重要政治對決。國民黨籍民代共24位成為被罷免對象,涵蓋台北市、新北市、桃園市、花蓮縣、台東縣等多個選區,包括洪孟楷、徐巧芯、傅崐萁等知名藍營政界人物。民眾黨籍新竹市長高虹安也被納入此次被罷免範圍,但她不是民意代表。
此次罷免行動源於今年初島內掀起的「罷免潮」,當時台灣選舉機構收到44起民代罷免案,涉及泛藍陣營34席、綠營14席,但最終成案並進入投票階段的只有24位國民黨籍民代,其餘藍營10席和綠營14席都未符合罷免標準,未納入被罷免範圍。
各選區的罷免案如要通過,需滿足「同意票達到選區選民總數25%且高於不同意票」的雙重門檻方可通過。例如新北市選區洪孟楷需至少101265張同意票,為全台最高門檻;台東縣選區黃建賓僅需28347張同意票,門檻最低;台北市選區李彥秀需77972票,羅智強需57246票,徐巧芯需57785票。
這些門檻直接影響罷免案的成功率,反映了各選區動員投票能力的重要性。今次的罷免規模和含義,反映了台灣地區民眾過去25年來被所謂選票選舉裹挾,已經走上了歪路再難回頭。民進黨輸打贏要,對選舉結果不服氣就搞罷免,罷免之後又再選舉。打個通俗的比方,吃飯應該是為了生存,生存不是為了吃飯。台灣的政治體制畸形,藍綠通過選舉互鬥,為了權位不停選舉,選舉結果不利自己陣營,就罷免。政治社會學的定義是,「患上選舉政治的躁狂抑鬱症」。民眾被忽悠、犯迷糊,令人扼腕嘆息。
若國民黨籍民代被罷免6席(或以上),民進黨可以通過補選實現台民意機構「單獨過半」(達到57席或以上),從而主導法案表決;若罷免席次只有5席(或以下),應被視為民進黨的「大罷免」變成「大失敗」,賴清德將面臨黨內外巨大壓力。因此,24位國民黨籍民代的去留成為藍綠攻防的核心焦點,也牽動兩岸關係及島內政治生態的走向。賴清德今年初還裝模作樣好像兩不偏幫。5月20日之後,他正式為民進黨深綠站台,不再掩飾,挺身而出推動「大罷免」,把自己的政治前途牢牢地綑綁在「大罷免」的戰車上,相當愚蠢。作為「台獨」的首惡分子,這是他一貫的政治盲點,無可救藥。
席次爭奪的關鍵就是6席。若國民黨被罷免民代達到6席(或以上),民進黨將氣焰囂張,賴清德將更加跋扈。通過補選將這些空缺的席次「由藍變綠」,民進黨將實現「單獨過半」。因此,「5席」或「6席」是關鍵門檻,成為藍綠陣營勝負的核心指標。
「罷免」投票主要由仇恨意識驅使,綠營通過抹黑國民黨民代進行動員,藍營呼籲以「不同意罷免票」表達對賴清德的憎惡。民進黨的司法爭議(主要是柯文哲案)引發民怨,國民黨試圖藉此喚醒其支持者,反對賴清德走向獨裁。綠營基本盤的傳統動員能力仍具優勢,他們坐井觀天,鐵了心要搞「台獨」。部分綠營支持者(例如支持蔡英文的「英系」)因不滿賴清德,加上陳之漢的「館長效應」,可能暗中投票支持反對罷免,形成潛在變數,現時極難估計。
今天颱風可能影響投票意願,投票率高低也左右投票結果。一般而言,綠營的年輕人較熱衷投票,藍營(尤其是中老年人)的投票惰性較大。策略上,國民黨通過舉辦大型「反罷免」集會(傳統方法)凝聚線下力量,綠營在社交網絡平台上,例如Threads,發起「百工百業挺罷免」在評論區取暖,線上線下形成輿論對抗。過去幾天,國民黨催游離票的效率與民進黨基本盤的穩定度將決定勝負。
如果民進黨成功罷免6席(或以上),國民黨將士氣潰散,民進黨有望通過補選實現「單獨過半」,「完全執政」後將為所欲為。賴清德將進一步切斷兩岸交流、打造信息繭房,推動「台獨」擦邊球政策,加劇兩岸關係緊繃,落實「賴17條」,收窄兩岸交流,加大「仇中引戰」的力度,基至設法讓兩岸爆發戰爭,製造擦槍走火亂局,鋌而走險、亂中求生。賴清德集團的權力一旦鞏固,綠營內部反賴勢力將被壓制,國民黨短期內難以找到補選民代的適當人選,政治弱勢加劇,勢將逐漸衰竭。筆者個人估計,中國國民黨成立至今已113年;除非浴火重生,或會難以為繼。
若「罷免」成功的席次只有5席(或以下),賴清德將面臨綠營內部反賴勢力反撲而陷入眾叛親離境地,「抗中保台」、「倚美謀獨」和「仇中引戰」路線將遭遇重挫,民進黨出現內鬥,激進政策趨緩。國民黨如果成功凝聚反罷免力量,藍營士氣回升,台海局勢或會暫時緩和下來。民眾黨8席維持關鍵少數的影響力,能否充分發揮所謂第三勢力的作用,蠶食淺綠票倉?視乎柯文哲能否早日獲釋和黃國昌的視野和魄力。
此次「大罷免」無前例可循,各方預估差距較大,反映民意如流水的客觀現實。筆者認同親綠機構台灣民意基金會董事長游盈隆的預測(是少有的客觀),他認為「罷免席次答案從9到0都有可能」。是0的話,賴清德玩完,民進黨將爆發內訌。是9的話,國民黨脫穎而出,「拒統」思維可以休矣。日本政論學者小笠原欣幸認為結果「極難預料」,選戰最後階段的催票效率與突發因素都是關鍵變數。
總體而言,今天這場投票不僅是又一次選舉的較量,而是對台灣政治走向、兩岸關係、中國如何解決台灣省問題、怎樣完成對台灣省的統一,以及中美在西太平洋角力的一次重要檢驗,或會成為突破點和轉折點。
早前台灣民意基金會的民調顯示,67%受訪者表示會參與投票。這是高投票率,傾向於對藍營有利。筆者估計,如果投票率只有50%左右,或會有6至8席被成功罷免。台灣名嘴吳子嘉預測,如果只有2至4席被成功罷免,應被視為賴清德「政治失敗」。投票率直接影響投票結果,進而影響政治走向、甚至前途命運。這種簡單訴諸直接投票數、以多勝少的代議制度是否唯一合適?筆者高度懷疑。
台灣地區的「選罷法」被「工具化」,民眾被洗腦、分裂成藍綠陣營、勢成水火,彼此好像有不共戴天的仇恨,其實都是政黨爭權奪利的手段,美其名曰「選舉工程」和「罷免工程」。這種選票制度有毒,值得我們深刻反思。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台灣名嘴蔡正元認為,美國可能對台灣課徵32%關稅,選擇在今天之後才公布,保持高度懸疑性,反映特朗普有深層考慮。至於特朗普如何出招,蔡正元認為大陸方面在ECFA的框架內完全有理據對從台灣進口的某些貨品徵收額外費用(性質等同關稅),以維護市場公平貿易的原則。如此一來,台灣經濟不出半年將會出現崩塌。特朗普知道賴清德急欲在下月竄訪南美,希望途經美國本土。消息傳出,反映這是特朗普咬定賴清德不放過的殺手鐧之一。
事實證明,賴清德是被特朗普玩弄於股掌之上的一條哈巴狗。怎樣跳?跳多高?聽主人的。筆者認為這是反映客觀事實,不存在對賴清德的個人攻擊。台灣當局近期面臨經濟與外交壓力、日本企業撤資,賴清德為了挽回民調不惜大動作頻仍。如今計劃竄訪中南美並過境美國,會否一去不回?引發關注。台海局勢不確定性正不斷加劇,從今天的「大罷免」投票開始進入新階段。筆者如有新的觀察,下周再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