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關品方
張發奎是中國現代史上著名的軍事將領,在北伐戰爭和抗日戰爭中均立下顯赫戰功。南昌起義前,其麾下曾培養了諸多名將。
張發奎1896年出生於廣東韶關。北伐戰爭期間,他統領的第四軍戰鬥力最強,戰果輝煌,榮獲「鐵軍」稱號。抗日戰爭期間,他參加指揮了淞滬會戰、武漢外圍戰、桂南戰役。1945年,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張發奎被任命為代表中國華南戰區的受降軍官。
張發奎在其軍事生涯中培養和影響了許多後來成為新中國元帥和將軍的將領。他麾下共出了八位新中國開國元帥;他們是朱德、劉伯承、賀龍、葉劍英、聶榮臻、徐向前、陳毅和林彪。張發奎麾下將領還包括葉挺(曾任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第十一軍副軍長)。除此之外,張發奎麾下還出了7位開國大將,他們是陳賡、張雲逸、徐海東、許光達、粟裕、譚政以及羅瑞卿。除了元帥和大將外,張發奎的部下還包括其他一些在中國軍事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高級將領,例如盧德銘和許繼慎。
張發奎的軍事生涯中,不僅培養了大量高級將領,更在關鍵時刻展現出對部下的寬容與理解,這使其在中國軍事史上留下了獨特印記。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蔣介石的治軍風格:蔣常以軍法嚴懲將領,最終導致軍心渙散、山頭林立、相互猜忌。兩人治軍之道截然相反;蔣對張指揮不起,張對蔣瞧之不起。
張發奎1949年移居香港,對國民黨和蔣介石心灰意冷之餘,遠離政治31年,他的後半生淡泊不爭,直至1980年逝世。筆者的好友歷史學家陸教授對其前半生在軍事領導方面的才能給予了高度評價。
1926年北伐戰爭期間,張發奎率領第十二師轉戰湘江東岸,連克醴陵、瀏陽、長沙三城。在關鍵的平江戰役中,他率部擊敗直系軍閥吳佩孚的精銳部隊。隨後,他更在汀泗橋與賀勝橋兩場硬仗中取得關鍵勝利,為北伐軍打開了通往武漢的門戶。張發奎在北伐中戰功尤為耀眼,不僅贏得「鐵軍英雄」的威名,其戰績之顯赫,蓋過了同期蔣介石的領軍成績。
1931年9月18日(瀋陽)事變後,張發奎要求率部抗日。1932年1月28日(上海)事變,他奉派到第十九路軍協助指揮抗日。1937年8月13日淞滬會戰,他以右翼軍總司令指揮部隊抗日,奮戰3個月,震驚中外。其後的武漢外圍戰,他指揮部隊在瑞昌、田家鎮一帶與日軍激戰,重創敵人。1940年,他指揮崑崙關戰役,消滅日軍5000多人。1944年,抗日戰爭後期,他在廣西配合英美同盟軍在緬甸對日軍作戰,在華南一帶對日軍反攻。
張發奎在北伐戰爭與抗日戰爭中屢建戰功,其傑出的軍事才能與赤誠的愛國精神,早已為歷史銘記,被後人敬仰。
1949年至1980年,張發奎在香港度過了31年的後半生,可謂由絢爛歸於平淡。筆者尤為欽佩他在政治風雲變幻中始終堅守的愛國為民立場。晚年居港期間,他過着相對低調平靜的生活,主要投身於文化傳承與宗親社團活動。他每日清晨沿淺水灣散步,研讀《資治通鑒》等典籍,同時心繫國內外時局。期間他政治上保持低調,曾多次婉拒周恩來總理邀其北上復出的提議。這些基於深層考量的抉擇不可強求,亦為其傳奇一生增添了特立獨行、不可磨滅的時代印記。
張發奎與周恩來的重要歷史交集,主要集中在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1924年,兩人相識於黃埔軍校。時年26歲的周恩來,經張申府推薦,從歐洲歸國抵穗,出任黃埔軍校要職。同年,張發奎(28歲)擔任孫中山警衛團營長,負責保衛工作(1925年升任第四軍第十二師師長);蔣介石(37歲)則奉孫中山之命出任軍校校長。周恩來被任命為軍校政治部主任後,與蔣介石在校內密切配合,共同致力於培養軍事人才,為籌備北伐、統一中國奠定基礎。
1927年4月,蔣介石率兵北伐抵達上海後背叛革命,以清除共產黨在國民黨內的潛伏分子為名,捕殺共產黨人,一時風聲鶴唳,滿街狼犬,遍地腥雲。此時,張發奎所部駐防武漢,支持汪精衛的國民政府,形成寧(南京)漢(武漢)對峙局面,雙方爭奪國民黨最高領導權。周恩來領導南昌起義,當時張發奎統率第二方面軍團,他的態度對共產黨第一次軍事行動的成敗利鈍,影響至關重要。
中共建國後10位元帥之中,8人出自南昌起義,其中5人在張發奎第二方面軍麾下聽命。賀龍(31歲)是暫編二十軍軍長,徐向前(26歲)是司令部參謀,陳毅(26歲)在第四軍教導團特務連,林彪(20歲)在第四軍之下擔任連長,葉劍英(30歲)是第四軍參謀長。此外還有葉挺(31歲)是第四軍獨立團團長,在北伐中戰績彪炳。葉挺和張發奎是生死之交,葉挺率領的部隊是南昌起義的主力軍,共計1.3萬人,佔南昌起義總兵力(2.5萬人)的52%,戰鬥力極強。
參加南昌起義的開國元帥級將領,8人之中只有3人並非來自張發奎麾下。他們是朱德(41歲),劉伯承(35歲)和聶榮臻(28歲)。
1927年,張發奎只有31歲,已是軍團統帥,人強馬壯,實力雄渾。由周恩來(29歲)領導的南昌起義中共中央前敵委員會,曾考慮利用張發奎的軍事力量打回廣東抗衡蔣介石。可惜張發奎在汪精衛的影響下對共產黨的態度猶豫不決。葉劍英以第四軍參謀長的身份按周恩來的指示成功勸服張發奎保存實力、按兵佯動、兩不偏幫、移師廣東、徐圖後計。這是南昌起義取得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
南昌起義的成功,標誌着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鬥爭的開始。張發奎與周恩來在政治立場上逐漸分道揚鑣。在蔣介石與汪精衛爭奪國民黨軍政領導權之際,張發奎始終保持着自身立場的獨立性。
儘管張發奎與共產黨的關係逐漸疏遠,但他與周恩來早期的合作和接觸,對後來中國革命的發展有着深遠影響。張發奎在中國革命歷史上的資歷非比尋常,對蔣介石的作風多有不滿。蔣介石視共產黨為心腹大患,要置之於死地。張發奎對共產黨的立場則是非友非敵。蔣介石的作風是獨裁忌才,而張發奎身後亦無宋、孔、陳等大家族的奧援。新中國成立後,張發奎決定脫離國民黨、不再跟隨蔣介石,拒赴台灣、定居香港。到如今,多少年後回望,筆者認為這是他經過縝密思考後毅然決然的選擇,有歷史參考價值。
北伐戰爭期間,張發奎率領的第四軍所向披靡。抗日戰爭爆發後,在抗戰的戰略思維上,他與蔣介石很不一致。第二次國共合作聯手抗日的8年間,中共直接領導的軍隊北有八路軍南有新四軍。新四軍由葉挺、陳毅和項英領導。名稱「新四軍」,是為了繼承當年張發奎率領第四軍(鐵軍)的光榮傳統。
1938年,張發奎任第二兵團總司令,主導武漢外圍作戰,阻止了日軍一次又一次對華中的進攻。1940年,張發奎轉戰各地,司令部設在廣西柳州,指揮部隊與日軍多年纏鬥,勝多負少,可謂是中流砥柱。解放戰爭時期,他反對內戰、消極抗命,因而不被蔣介石重用,逐漸遭受排擠。
筆者認為,深究箇中原因,是張發奎的貧苦出身,促使他自始至終能夠站在被壓迫被剝削的勞動人民一邊,秉持樸素立場,貫徹其為國為民、投身革命、終身不改的初心。這也是他1949年拒絕跟隨蔣介石去台灣的深層原因。
新中國成立後,爭取張發奎北上為國效命,一直是周總理的執念。周總理通過不少人幫忙在香港聯繫張發奎,但始終沒有得到張發奎肯定的答覆。周總理為了爭取張發奎,先找李濟深,後找蔡廷鍇,以此代表中共的誠意邀請。周總理還通過桂系程思遠(影后程月如(林黛)的父親)聯繫張發奎。1965年桂系李宗仁回國,按當年形勢,原本事情大有轉圜餘地,可惜其後時移勢易,遺憾張發奎最終未能完成南渡北歸的人生歷程。
張發奎當年的老部下陳毅和葉劍英,新中國成立前馳騁疆場,新中國成立後運籌帷幄。張發奎和周恩來從上世紀20年代到60年代,40年往事,都到心頭。毛主席和周總理為了早日解決台灣問題,完成祖國山河統一,一直殫精竭慮。行文至此,不可無詩。
「特區方案地位殊,允執居中可自如。國共爭鬥已百年,勝負分明天下知。兄弟鬩牆應釋念,外禦其侮此其時。君不見廉頗老矣且能飯,曾記否放翁臨終示兒詩?」
張發奎的一生是光榮、複雜的一生。一代風雲人物,早已打出威名,他的能力和貢獻不容小覷。人的一生應讓自己的人生燭光逐漸黯淡熄滅,還是及時重燃光芒?「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筆者由此想到了現在台灣地區70歲以上的國民黨元老級人物。
相關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