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梁秉堅
面對人口老齡化,全球不同社會都要做好相關準備,特區政府「推動長者友善樓宇設計」工作組公布,已經完成制定長者友善樓宇設計方案,當中涵蓋16項強制要求,以促進樓宇空間的通達性,包括住宅單位入口大門要較闊、廁所廚房要用防滑地板等,政府將於明年上半年透過修訂《建築物(規劃)規例》實施,方案既適用於新建私人住宅樓宇,亦適用於商住樓宇以至商場等。
有立法會議員認為,新要求會帶來額外成本,但從本港未來人口結構變化而言,推動長者友善有必要,對發展商也有增值作用。筆者認為,人口老齡化在本港已是大趨勢,讓長者生活、出入更為方便,是必須推動的工作,有了新樓宇設計要求,將來的樓宇建築,定能更便利長者進出不同的樓宇或建築物。
由財政司副司長黃偉綸領導的相關工作組,公布的新方案涵蓋多個層面,例如新建私人住宅樓宇、商住樓宇以及長者經常出入的商業處所(商場及診所等),也適用於現存相關樓宇的改建及加建工程。至於公屋、政府建築物,政府則會致力按方案行事。另外,政府也會推出「長者友善樓宇」自願認證計劃,已經接受申請,認證可以作為屋宇署批予總樓面面積寬免的其中一項「特定標準」。
對於有意見討論新方案會否增加建築成本,據悉,政府在制定方案時,已經吸收了業界的意見,相信新增標準對建築成本「影響有限」,因為要求都不是需要大幅改動的地方,是比較細微的要求,而且發展商等能透過政府的認證計劃尋求樓面面積寬免。即是說,發展商等進行細微的改動或改善,最終能夠惠及長者群體出入不同建築物,用另一角度說,其實大廈是「增值」了才對。
單位入口大門變得更闊,洗手間及廚房要採用防滑地板,以及大門門檻不過高等,看似是細微的地方,但其實對長者生活、出入很重要。筆者從事社工、社區服務多年,不少長者在家中受傷,原因就包括在濕滑的地方跌倒,如果他們當時沒有親人在身邊,或者未能透過手機、平安鐘等尋求幫助,後果不堪設想;政府要求新住宅有防滑地板,其實就是從最根本的層面,保護長者的需要。
根據政府統計處預測,本港65歲或以上人口將從2023年的164萬人,增加至2043年的267萬人,即是大約每三個人,就有一位是65歲或以上的長者。屆時,無論是醫療、社福、安居等需求,將有可能爆炸式增長;特區政府現時謀劃好將來建築物的設計,屬於超前部署,也體會到特區政府為未來的社會需求,作出方方面面的改善。
筆者認為,除了政府提出的長者友善樓宇設計要求,社會各方在考慮建築物、家居安全時,硬件上的建築要求,還可以配合軟件上的科技,例如是室內安裝跌倒偵測器、緊急語音呼叫系統,以至是讓親人能夠遠程監察的鏡頭、感測器等。從現在數至2040年代,其實只是十幾年的時間,社會宜在各個層面應對好人口老齡化,若然屆時才處理安老、安居以至社福等難題,只怕難度更高,要推動社會就着年齡層而轉型,也會變得殊不容易。
(作者為新家園協會社區發展總監、深水埗區議員、註冊社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