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新聞報道】7月21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正式發布中國首個校園配餐國家標準——《校園配餐服務企業管理指南》,該標準將於2025年12月1日正式實施。這一標準適用於為中小學、幼兒園學生提供學生餐製作及配送服務的校園配餐服務企業,全方位構建起嚴謹規範。

《校園配餐服務企業管理指南》國家標準明確了覆蓋食譜及原料管理、加工製作、備餐與配送、用餐服務、服務評價改進、應急處理等全鏈條的規範指引,為校園配餐服務企業的合規管理提供標準化指導。
人員配置方面,企業需配備食品安全總監和專職食品安全管理、檢驗人員,同時建立風險防控動態機制,每日安全檢查、每周隱患排查、每月調度分析;原料採購方面,米、面、油等大宗食品實行集中定點採購,留存每批次原料檢驗檢測報告,且每年至少進行一次全品類覆蓋檢測,重點檢測農藥殘留等安全性指標;製作環節,餐食加工要接入「互聯網+明廚亮灶」系統,向學校、家長和學生展示關鍵操作流程,每個食品品種單獨留樣不少於48小時;運輸環節,要配備封閉式配送車輛與設備,車輛向主管部門備案,建議專車專用並安裝定位跟蹤系統。
這一標準的出台,不僅標誌着中國校園配餐管理進入標準化時代,更成為全球校園餐食體系中ESG實踐與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深度銜接的重要節點。
中國內地新標準:從「安全底線」到「營養高線」
中國此次發布的《校園配餐服務企業管理指南》,標誌着其在學生餐管理上邁出了里程碑式的一步。該標準從營養均衡、食品安全、膳食搭配到信息化管理,構建了一套系統性的規範體系。這不僅是對學生健康的直接保障,更是對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目標2「零飢餓」和目標3「良好健康與福祉」的有力響應。它確保了孩子們不僅有飯吃,更能吃得營養、吃得健康,為他們的學習和成長打下堅實基礎。
作為經濟發達的代表,更是行前一步。上海在國家標準的基礎上,展現出更為精細化和智能化的管理趨勢。例如,地方性法規的完善、更嚴格的食材溯源體系、對營養師配備的高要求,以及「智慧食堂」的推廣,都體現了其在保障學生餐質量上的前瞻性。大數據分析學生飲食習慣,優化配餐結構,不僅提升了效率,也更好地滿足了學生個性化營養需求。
而在欠發達地區如甘肅,校園配餐的首要任務仍是確保所有學生都能獲得基本的、安全的餐食,解決溫飽問題。這裏的挑戰在於食材供應鏈的穩定、運輸成本以及資金投入的相對有限。然而,這恰恰是國家標準發揮兜底作用的關鍵所在,通過政策傾斜和資金幫扶,致力於改善欠發達地區學生的營養不良問題,確保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平等的成長機會。
香港:國際都市的「彈性」與「監管」平衡
香港的校園配餐主要依賴外判供應商。雖然沒有統一的「國家標準」,但衞生署發布的《學生健康飲食指引》和食物環境衞生署的嚴格監管,確保了食品安全和基本營養。香港的國際化背景也使其校園餐選擇更為多元。然而,如何在保持靈活性的同時,進一步提升餐食的營養品質和食育功能,是香港面臨的挑戰,也是其在SDGs目標3「良好健康與福祉」方面持續探索的方向。
中國台灣:從農田到餐桌的「在地」情懷
中國台灣的校園午餐發展較早,但長期缺乏統一的法律框架。2022年通過的《食農教育法》為校園餐注入了新活力,強調「在地食材優先」和「食農教育融入」。通過食材溯源平台,提高了透明度。儘管各地執行存在差異,且仍面臨加工食品比例過高的問題,但其將校園餐與農業發展、環境保護相結合的探索,為SDGs目標2「零飢餓」和目標12「負責任消費和生產」提供了新的實踐路徑,也體現了對SDGs中目標13「氣候行動」的關注。
日本:餐桌上的「公民課」——食育的深度融合
放眼世界,校園配餐的模式因地而異,但其核心理念卻呈現出趨同性——即從單純的供餐向綜合性的「食育」轉變,並深度融入可持續發展理念,這與SDGs目標12「負責任消費和生產」息息相關。
其中日本的校園配餐模式堪稱全球典範,其核心在於1954年頒布的《學校給食法》。這部法律不僅明確了學校午餐的營養標準和實施細節,更將「食育」(Shokuiku)提升到國家戰略層面。每所學校配備專業營養師,大部分學校擁有自建廚房,確保餐食新鮮和質量。學生參與配餐、清潔,學習食物來源、餐桌禮儀,將午餐時間變為生動的教育課堂。這種模式不僅保障了學生健康,更培養了他們對食物的尊重和對環境的責任感,是SDGs目標4「優質教育」和目標12「負責任消費和生產」的完美結合。

歐洲:可持續與食育並行
在歐洲,校園配餐旨在為學生和地球打造更健康、美味且可持續的飲食選擇。不少學校將可持續發展理念融入校園餐食,部分大學食堂調整肉食比例,減少動物養殖帶來的碳排放,如德國柏林多所大學食堂在2021年10月起,把菜單設置為68%純素食、28%素食以及4% 的肉類和魚類,每周一更是完全不供應肉類。這一舉措與SDGs目標13「氣候行動」相呼應,通過改變飲食結構助力全球應對氣候變化。
在食育推廣方面,歐洲多個國家積極行動。法國通過多道菜餐食方法,荷蘭開展「味覺課程」,讓學生在實踐中探索營養知識、感受多元文化和理解可持續發展。歐盟資助的 SchoolFood4Change項目,影響着12個國家的3000多所學校,通過全校園食品方法,涵蓋教育倡議、實踐工作坊和實施可持續餐飲計劃,推動健康和環境友好型飲食,培養學生成為有意識的飲食者和可持續發展的支持者,這與SDGs目標12「負責任消費和生產」緊密相關。
在營養與公平保障上,芬蘭和愛沙尼亞通過免費或補貼餐食計劃,確保不同社會經濟背景的兒童都能獲得營養均衡的餐食。芬蘭的「免費供餐計劃」覆蓋幼兒園、小學、中學及職業中學,費用由市政府承擔,精挑制訂的食譜、高品質的食材以及精心製作的菜單為餐食的營養價值提供了保障,體現了SDGs目標3「良好健康與福祉」中對平等獲取健康飲食的追求。
SDGs 核心關聯:校園餐的全球使命
校園配餐的全球實踐與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的多個核心目標存在密切聯繫,其意義不僅限於提供餐食,更是構建健康、公平、可持續未來的重要部分。
從最基礎的生存需求來看,校園配餐直接解決學童的飢餓問題,保證他們獲得足夠食物,同時通過提供營養均衡的餐食,改善兒童營養狀況,預防營養不良,尤其對貧困家庭兒童作用顯著,這是保障兒童基本生存權、促進其健康成長的基礎,也是實現相關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重要支撐。
健康的身體與良好的營養狀態,又為教育發展提供了堅實保障。研究顯示,營養充足的兒童學習表現更優,注意力更集中,出勤率更高。校園配餐為學生提供學習所需的能量和營養,間接提高教育質量和學習成果,確保每個孩子不因飢餓或營養不良影響學業發展,讓教育公平在營養保障層面得到體現。
除了對個體成長和教育的影響,校園配餐在推動社會整體的可持續消費和生產模式方面也發揮重要作用。減少食物浪費、推廣本地和季節性食材採購、倡導健康飲食習慣,都有助於建立可持續的食物系統。食育教育讓學生了解食物來源、生產過程和環境影響,引導他們成為負責任的消費者,從日常飲食開始踐行可持續生活方式,讓可持續發展的理念通過校園餐食深入學生內心。
小餐盤,大未來
中國校園配餐國家標準的發布,是全球校園餐發展進程中的一個重要節點。它不僅將推動中國校園餐邁向更高水平,也將為全球其他國家和地區提供寶貴的經驗。各國各具特色的實踐共同指向一個目標:為下一代提供更健康、更安全、更可持續的餐食,並以此為載體,培養他們成為具有全球視野和責任感的未來公民。這場對於小朋友的「舌尖上的變革」,正以其獨特的ESG價值,深刻影響着社會的現在與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