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莊紫祥
2023年超強颱風「蘇拉」與2025年颱風「韋帕」分別襲港,兩次十號風球的應對過程,成為檢視香港特區政府管治能力的關鍵窗口。相較於過往颱風應對中暴露的短板,此次「韋帕」來襲時,政府展現出顯著的「超前部署」思維、跨部門協同效率,以及社會動員能力。從風前預防到災後恢復,香港的應急治理體系正邁向更科學、更人性化的新階段。
一、風前預防:從被動應付到主動布防
跨部門協同機制成熟化。政府於「韋帕」登陸前迅速召開「應對颱風跨部門督導委員會會議」,統籌渠務署、路政署、消防處等部門的分工。
例如,針對大埔滘可能出現的風暴潮,渠務署提前設置充水式擋水壩及排水水泵,最終實現「零水浸」。這種基於風險評估的精準布防,反映政府已建立「情景預案」思維,而非過往的經驗式應對。
公共預警與信息透明化。天文台通過「定時風力預測」及「風暴潮模擬」技術,提前48小時向公眾釋放預警信號,並明確指出「韋帕」雖強度低於「蘇拉」,但風力影響相似。這種差異化預警有助市民理性防災,避免恐慌。
二、風中應對:高效執行與社會動員
關鍵基礎設施的快速維護。颱風期間,全港錄得逾700宗塌樹報告及7宗水浸個案,但均獲即時處理。
例如,運輸署與巴士公司建立「實時路況共享系統」,使風後公共交通能在2小時內恢復八成服務,遠快於2018年颱風「山竹」後的12小時癱瘓。
民間力量制度化參與。各區關愛隊在此次風災中發揮「社區神經末梢」作用。黃大仙區關愛隊主動上門為長者加固窗戶、清理玻璃碎片、清理塌樹等;東區關愛隊排查危險構築物並即時上報。這種「政府—社區」的聯防機制,彌補了公務員體系無法覆蓋的個體需求。
三、風後恢復:科學善後與長效改進
隱患排查的「全覆蓋」行動。風暴過後,政府啟動「特別巡查行動」,針對樹木、斜坡、招牌等高風險點進行網格化檢查。例如,觀塘區啟業關愛隊發現倒塌樹木後,立即圍封並疏導居民,避免次生災害。
數據驅動的防災升級。渠務署根據「韋帕」襲港期間的排水數據,標記出5處需改善的雨水排放系統,納入2025年基建優化計劃。這種「災後學習」機制,體現政府正從「應急管理」向「風險治理」轉型。
四、治理啟示:制度優勢與人文溫度
此次風災中,政府不僅關注物質損失,更注重弱勢群體保障。如為獨居長者提供緊急修繕服務,顯示政策執行已從「效率優先」轉向「公平與效率並重」,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管治理念。
此外,關愛隊、義工組織等民間網絡的成熟,在這次風球應對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證明香港正形成「強政府—強社會」的共治模式。這種動員能力在未來極端天氣常態化下將愈發關鍵。
綜上所述,「韋帕」一役,香港交出的不僅是一份災害應對的合格答卷,更展現出治理體系現代化的雛形。未來若能進一步強化智慧預警技術(如AI風力建模)、擴大社區防災培訓,香港有望成為亞洲「氣候適應型城市」的典範。風暴終會過去,但留下的治理經驗,將持續護航這座城市的安全。
(作者為全國政協委員、大灣區金融科技促進總會會長、香港各界慶典委員會基金會主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