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長江江西行」啟動 盧小青張國義向學生代表授旗

授旗儀式。(香港文匯報記者黃慧攝)

7月22日,由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江西省委宣傳部共同主辦的「2025范長江行動─香港傳媒學子江西行」在南昌啟動。在為期8天的行程中,來自香港和江西的21名傳媒學子,將走進南昌、萍鄉、吉安、贛州等地,在紅色土地、綠色山水、古色文韻間行走觀察思考,筆錄「紅色搖籃」、「綠色家園」,感受贛鄱大地蓬勃發展的蓬勃生機和活力。啟動儀式上,江西省委常委、省委宣傳部部長盧小青,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副董事長、總編輯張國義分別致辭,並向贛港學生代表授旗。

此次參加「范長江行動」江西行的學子來自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理工大學、台灣大學、暨南大學、深圳大學、香港教育大學、北京大學、南昌大學、江西師範大學、景德鎮陶瓷大學等高校。其間,他們將深入採訪江西新質生產力發展、鄉村振興、非遺傳承、生態文旅、紅色教育等多個領域。

贛港一水相連情誼綿長

盧小青在啟動儀式致辭中表示,60年前,一條東江水從江西三百山出發,跨越千山萬壑,流進香港千家萬戶。一甲子的甘甜滋養,讓贛港兩地成為「共飲一江水」的一家人。江西與香港一水相連、情誼綿長。只有真正走進它、觸摸它、感受它,才能讀懂「最中國」的江西。

江西省委常委、省委宣傳部部長盧小青致辭。(香港文匯報記者黃慧攝)

「這裏有紅土與香江的精神共鳴。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的獵獵軍旗,承載着人民軍隊的鐵血軍魂。安源路礦工人運動的地火烈焰,點燃了中國工運的希望火種。在瑞金『紅色中華』報社舊址,那台斑駁的油印機依然散發着墨香,記錄着中國共產黨人用筆桿子和槍桿子『打天下』的崢嶸歲月。」盧小青表示,這些紅色印記與香港同胞愛國愛港的精神血脈相連,成為兩地青年心靈相通的橋樑。當「灣區思維」撞見「老區精神」,勢必激盪起「1+1>2」的融合之勢,實現贛港經濟發展的「雙向奔赴」。

盧小青提到,「范長江行動」已經連續3年在江西舉辦。3年來,在大文集團精心組織和大力推動下,40多名香港傳媒學子走進贛鄱大地,進一步增進了「同胞情」、傳播了「好聲音」,希望傳媒學子傳承紅色基因,以年輕視角、創新表達,感悟紅土聖地的革命精神,解讀紅色故事背後的時代價值;用腳步丈量贛鄱大地,用筆墨和鏡頭講好江西故事,向香港同胞展現一個更加真實、立體、全面的江西。

張國義在出席啟動儀式時表示,江西是一部厚重的歷史長卷,既有「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的千古讚譽,又有井岡山星火燎原的革命壯舉。這份歷史的深邃與現實的奮進,正是新聞人最值得記錄的時代註腳。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張國義指出,在民族危亡之際,范長江毅然以筆為槍,用雙腳丈量中國的廣袤與苦難,用赤誠書寫時代的真相與希望。從2014年起,大文集團連續舉辦「范長江行動」,傳媒學子在活動中發揚范長江「記者永遠在路上」的精神,一路採訪、體驗、思考和寫作,感受祖國山河壯麗與經濟民生發展,領略各國風土人情和歷史文化,同時也在體味從事記者工作的職業魅力和社會價值。

盼學子零距離感知祖國發展

「通過這次沉浸式的實習採訪,希望能為傳媒學子打開一扇窗,零距離感知祖國腹地強勁的發展脈搏、深厚的文化底蘊、壯麗的山河畫卷,真切理解國家發展的宏大敘事。」張國義勉勵贛港學子,「腳板底下出新聞」 ,希望他們能錘煉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將課堂所學轉化為實戰能力,在火熱的社會實踐中打磨專業鋒芒,成長為有家國情懷、有專業素養、有國際視野的優秀傳媒人才。

港城大學生王印威在啟動儀式上代表香港傳媒學子說,江西是一本等待翻閱的「立體教科書」,而今,課本裏的鉛字即將化作眼前鮮活的畫卷。站在贛鄱大地,將謹記范長江前輩的箴言,開啟一場追尋歷史、觸摸時代的新聞征程。

香港城市大學學生王印威代表香港學子發言。(香港文匯報記者黃慧 攝)

內地學生代表、南昌大學學生尹瑾發言說,傳媒學子不僅要會採訪,要會寫,更應樹立「文章報國」的遠大志向,期待與港生一起在江西聆聽祖國的脈動。

南昌大學學生尹瑾代表江西學子發言。(香港文匯報記者黃慧 攝)

江西行主要日程 

7月22日 啟動儀式 

7月23日 參觀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萬壽宮文化街區、珠寶街、林恩茶·現代城市工廠、江西省博物館、江鈴集團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 

7月24日 參觀華潤江中藥谷、江西泰豪動漫職業學院、上慄國際花炮會展中心盛譽煙花展廳、上慄縣花炮博物館、江豐煙花城堡 

7月25日 參觀安源路礦工人運動紀念館(工人俱樂部、總平巷)、中國少年兒童運動安源紀念館、安源辣椒智慧種植基地、萍鄉辣椒科研基地、「中國辣都萍鄉·辣紅安源」展示展銷中心、南正街、觀看萍鄉非遺皮影戲、儺舞表演 

7月26日 參觀「戶外天堂」萍鄉武功山、武功山花澗里現代農業科技產業園 

7月27日 參觀江西汪陂途泰和烏雞發展有限公司、泰和烏雞文化展示中心、泰和縣漢君雄實業發展有限公司、馬市鎮汪陂村林下生態養殖基地 

7月28日 參觀三百山東風湖碼頭、東風湖、清心飛瀑、知音泉龍潭、玻璃天橋、飲水思源·香港青少年國民教育基地、思源亭、東江第一瀑、護源石 

7月29日 參觀東生圍,舉行結業典禮 

盧小青:歡迎《一張報紙的抗戰》來江西演出

在「范長江行動」江西行啟動儀式前,江西省委常委、省委宣傳部部長盧小青會晤了採訪團團長、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副董事長、總編輯張國義一行,雙方就今年「范長江行動」的開展、江西最新發展等進行了深入交流。

江西省委常委、省委宣傳部部長盧小青(右)與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副董事長、總編輯張國義(左)交流。(香港文匯報記者黃慧攝)

盧小青表示,今年是東江水供港60周年,江西與香港有不解的緣分。通過大文集團的「范長江行動」,香港傳媒學子了解熟悉了江西,期待活動能夠連續舉辦下去。《大公報》歷史悠久,原創音樂話劇《一張報紙的抗戰》將於今年底搬上舞台,歡迎這部話劇到江西演出。

張國義說,感謝盧小青部長對「范長江行動」的高度對重視。江西變化日新月異,大文集團將持續關注江西在新時代所取得的顯著發展成果。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一張報紙的抗戰》劇中人物均以《大公報》歷史上真實姓名呈現,邀請了國內一流的主創團隊,期待讓泛黃的報紙在舞台上「活」起來。

當日,江西省委宣傳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長傅雲,江西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省政府新聞辦主任熊空軍,以及大文集團社長助理、大公文匯國際傳播中心主任王逍參加會晤。

話你知|東江水日夜南流 滋潤「東方之珠」

江西尋烏、安遠、定南三縣組成的東江源保護區,林海蒼茫,孕育着粵港澳大灣區沿線民眾和廣大香港同胞的「生命之源」。今年是東江水供港60周年,公開統計數據顯示,60年來,東深供水工程已累計向香港供水超過300億立方米,佔香港淡水需求總量約80%。可以說,奔騰東江水,日夜向南流,守護着萬家燈火,滋潤着「東方之珠」。

在地理上,香港三面環海,淡水奇缺。上世紀六十年代,香港曾遭遇百年一遇的大旱,4天才能供水一次,每次供水僅4小時,超過300萬人生活陷於困境,經濟發展受嚴重影響。1964年2月20日,東深供水工程正式動工,翌年完工後開始向港供水。自從有了東江水,香港不僅擺脫了缺水之苦,經濟發展也有了堅強支撐,為日後繁榮穩定、蓬勃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值得一提的是,為保護水源,水源地的江西民眾多年來有樹不砍、有礦不採,「捨小家為大家」,同心構築起堅韌的生態屏障。

特稿|從江西出發探尋光明 一支筆勝百萬兵

走進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二樓展廳內有一面大型石雕牆「他們從起義中走來」,刻着已知曉姓名的參加八一南昌起義的將士名單,范長江位列其中。范長江是新中國新聞事業的開拓者之一,1927年,他到國民革命軍第二十軍學兵營當兵,不久便參加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南昌起義,其青年時代追求真理、探尋光明的足跡正是從江西開始。

1935年,26歲的范長江以《大公報》旅行記者的名義,從成都出發,經蘭州、入祁連山,歷時十月有餘,足跡遍布五省,行程一萬兩千餘里,撰寫通訊百餘篇,以敏銳犀利的視角、卓越出眾的學識、富有才情的筆調,把耳聞目睹的社會現實,融會於筆端,真實記錄了中國西北部人民生活的困苦,最早公開客觀地報道了紅軍長征的歷程。

這些通訊彙編為《中國的西北角》後出版,讀者爭相搶購,一時洛陽紙貴。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范長江又帶領孟秋江、邱崗等記者奔赴抗戰最前線,採寫了許多悲壯而生動的戰地通訊。《大公報》把范長江等人的通訊結集成冊,取名為《西線風雲》,這是抗戰開始後的第一本戰地通訊集。

「長江一支筆,勝過百萬兵。」報界流傳這樣一句話。范長江以其身體力行的新聞實踐告訴傳媒學子:一邊行走,一邊觀察,一邊思考,一邊寫作,這就是記者的工作。

在贛連辦3年 助逾百港生識國情

范長江行動已連續3年在江西舉辦,每次活動都主題新穎、路線豐富多彩,吸引了內地、香港、澳門、台灣等高校學子踴躍報名。這項活動如今已結碩果,百餘名香港傳媒學子藉此來到江西,熟悉江西,並熱愛上這片熱土,加深對祖國的了解,厚植家國情懷。

同時,內地學子亦奔向香江。南昌大學學生張瑞純參加2023年「范長江行動」江西行時,萌生前往香港深造的想法,今年她成功申請了香港大學創意傳播專業研究生,將與當年結伴而行的香港傳媒學子成為校友。

江西師範大學畢業生曾婉芩參加了首屆「范長江行動」江西行,今年她入職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參與此次「范長江行動」的學生帶隊工作。

學生感言

香港教育大學學生嚴鈺儀。(本報江西傳真)

嚴鈺儀(香港教育大學):贛南的青山綠水,是寫在大地上的生態答卷。穿行於鄱陽湖的鶴影蘆蕩,我將帶着港人對可持續發展的追問,見證「綠水青山」如何孕育「金山銀山」。這片曾見證長征出發的土地,如今正進行着綠色發展的新長征;而我們的鏡頭,將成為這場偉大行軍的見證者。

香港教育大學學生洪曉晴。(本報江西傳真)

洪曉晴(香港教育大學):以前從未到過江西,很希望能見證江西美麗的風光。喜歡美食的我,也渴望能夠體驗到當地的傳統菜式,例如九江白澆鱅魚頭、上饒燈盞果、撫州凍米肉丸等,透過美食品嘗出民間智慧與熱情。

香港城市大學學生王印威。(本報江西傳真)

王印威(香港城市大學):對於江西,我腦海中最先浮現的關鍵詞是「紅色文化」。這裏是革命的搖籃,渴望親身走進那些見證烽火歲月的舊址,觸摸歷史的溫度,去體悟先輩捨身為國的信念。

台灣大學學生陳詩琦。(本報江西傳真)

陳詩琦(台灣大學):過去只在書本和照片中見過那些白牆灰瓦、雕樑畫棟的古建築,這次有機會實地走訪,深入了解其歷史背景與藝術特色,讓我十分興奮。希望藉這次交流,不僅開拓眼界,也能用文字和影像記錄下徽派文化的獨特之美。

深圳大學學生戴清瑩。(本報江西傳真)

戴清瑩(深圳大學):江西不僅有壯麗的廬山、悠久的滕王閣,還有象徵紅色革命精神的井岡山,期待能親身感受那份來自歷史深處的震撼,讓書本上的知識變得立體而生動。此外,這趟旅程也是一次與同學們共同成長的機會。

暨南大學學生施宏咪。(本報江西傳真)

施宏咪(暨南大學):江西人傑地靈,是詩情與畫意綻放之地。我參加「范長江行動」來到這裏,期待遇見紅色的、綠色的、古色的江西,感受贛港情深。

香港城市大學學生黃逸飛。(本報江西傳真)

黃逸飛(香港城市大學):江西是著名的革命老區,也是近年來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主陣地。期待能踏遍贛鄱大地,探尋紅色記憶與綠色崛起的交響。

香港科技大學學生劉秋語。(本報江西傳真)

劉秋語(香港科技大學):滕王高閣臨江渚,鬱孤台下清江自流。江西是我憧憬已久的人文厚土與山水秘境之地。這裏既有井岡山的紅色記憶、瓷都的千年窯火,也有村落古鎮的煙火溫情,藏着太多待挖掘的故事。通過全方位、多角度的參觀探訪行程,我希望深入了解江西在歷史文化傳承和經濟社會發展上的現狀與展望。

(來源:香港文匯報)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范長江江西行」啟動 盧小青張國義向學生代表授旗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