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李健
作為一名會計師,同時擔任大學會計學院客座教授,筆者多年來致力於香港會計行業的實踐與發展工作。在日常職業生涯中,筆者負責處理複雜的財務事務、稅務規劃及風險管理,並在大學中指導學生應對實際商業挑戰。
在此過程中,筆者深刻感受到人工智能(AI)技術對會計領域的積極影響,以及教育模式可進一步優化的潛力。為此,筆者擬就香港會計教育的一些建議,以期助力行業更好地適應AI時代,維護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競爭力。
當前,AI技術正以迅猛速度融入會計領域。從基礎的賬務處理、稅務申報,到高級的財務分析與風險評估,AI工具在效率與準確性上提供有力支持,甚至增強預測與決策功能。這為會計專業人士帶來機遇,轉向更高價值的核心競爭力:理解複雜業務邏輯、進行批判性思考、解決非標準問題,並具備強烈的職業道德與溝通協作能力。注重創新與綜合能力的會計人才,將日益發揮關鍵作用。
現行香港會計教育體系,包括大學課程與專業資格考試,已奠定良好基礎,可在「理解、推理、思考與發展」方面進一步強化,以更好地培養適應未來的會計人才。改革的重點在於專業資格考試的調整。作為教育「指揮棒」,專業考試必須率先變革,否則大學教育難以隨之轉變。只有通過考試內容的優化來引導教學方向,大學課程才能有效從應試導向轉向能力培養。以下,筆者從考試改革入手,逐步延伸至課程體系、師資建設與評估機制,提出一些淺見。
改革專業資格考試內容與形式 引導教育重心轉移
專業資格考試(如香港會計師公會的考試)可進一步減少記憶性考核,強調應用與思考能力。具體措施包括:
一、降低純粹記憶性知識考核比重。逐步減少對孤立知識點、具體數字或條文直接記憶的題目比例,例如避免單純準則或會計分錄機械套用。
二、增加綜合性與應用性試題。設計基於真實商業場景的案例分析與問題解決題,要求考生在信息不完整的情境下,綜合運用多領域知識進行判斷與決策。例如,提供涉及多項交易與多種稅種的企業案例,評估稅務影響並比較方案優劣;或設計公司治理與職業道德困境案例,要求提出倫理建議。
三、引入開放性與探討性題目。設置無唯一答案的題目,考察批判性思維與創新能力,如分析AI對會計行業的影響,或探討新準則背後的經濟邏輯與社會效應。
四、利用技術手段創新考核。引入計算機化測試(CBT),包括模擬軟件操作、數據分析及與AI工具互動的任務,以評估考生在未來工作環境中的適應性。
通過這些調整,考試將更注重「能力導向」,促使大學相應優化教學,增加互動與實踐環節。若專業考試不先行變革,大學教育將難以充分發揮潛力,改革效果將受限。
推動大學會計課程體系改革 強化核心能力培養
在專業考試改革的驅動下,大學課程可進行深度調整,融入新興技術並注重能力發展:
一、課程內容更新與整合:及時納入AI、大數據、區塊鏈等與會計的交叉知識,打破學科壁壘,開設跨領域模塊,如會計與商業分析、信息技術、法律及倫理的結合。
二、教學方法創新:推廣案例教學、項目式學習(PBL)、翻轉課堂及模擬實訓,減少單向講授,鼓勵互動討論與探究活動,利用在線平台與虛擬仿真,提供豐富資源與實踐機會。
三、強化實踐環節:加強校企合作,建立實習基地,讓學生在真實環境中應用知識。開發聯合項目,參與實際商業問題解決。
四、培養軟技能:明確納入溝通、團隊協作、領導力、批判性思維及終身學習等目標,通過小組項目、演講、辯論及模擬面試進行訓練與評估。
五、引入AI倫理與治理教育:開設專題模塊,討論AI應用中的倫理問題、數據隱私、算法偏見及責任界定,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與職業判斷力。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適應新時代教學需求
教師是改革核心,可同步提升其能力。例如,提供專業發展機會,政府與高校支持教師參與AI、新興技術及創新教學的培訓與研討會,更新知識與理念。鼓勵教師實踐,推動教師到不同企業掛職或參與項目,保持對行業前沿的敏感度,確保教學內容貼合現實。建立激勵機制,對開展教學改革並取得成效的教師給予表彰與獎勵,營造創新氛圍。
建立評估與反饋機制 確保改革持續優化
改革需動態監測與調整。例如,畢業生能力追蹤系統,與僱主合作,定期收集對會計畢業生的評價,識別能力短板與改進方向。學生學習成果評估,不止於考試成績,還考察項目、案例分析及實踐報告中的綜合表現。定期審視改革成效,教育部門、會計師公會及高校聯合召開會議,評估進展並調整策略。
AI時代既是挑戰,亦是機遇。香港會計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可通過教育改革進一步培養駕馭技術、引領創新的人才。以專業考試先行變革引導課程轉型,輔以師資提升與評估優化,我們可構建更適應未來的教育體系。這將助力維護香港金融中心地位,並為行業注入活力。
(作者為香港會計諮詢專家協會秘書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