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黎岩
首次由廣東、香港、澳門三地共同承辦的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將於今年11月舉行,眼見全運會氛圍日漸高熾,有人就即時想當然地倡議香港聯同大灣區城市共同申辦2036年奧運會。香港究竟有無足夠的空間及引人入勝的條件申辦奧運會?相信答案不言而喻。單是興建一個能夠容納10萬人的主場館就已經是不可思議,何況要興建各種符合奧運標準的體育場館,確非香港一力所能承擔。雖然倡議者主張灣區合辦,但國際奧委會勢必充分評估分散在一小時生活圈的灣區舉辦盛會的可能性。因此,至少在現階段似乎是夢想難以成真。當然,假以時日,灣區深度融合,夢想成真亦未可知。
正因為有諸多龐雜的社會經濟問題需要從整體上度量,所以,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羅淑佩昨日回應相關話題時就直接表示,申辦奧運並非「輕輕講嚇」,既要配合國家政策,同時須審慎評估本港公共財政、資源等問題。在本港財政短期內難以達致庫房再度水浸的好時光的情況下,不當家不知油鹽貴,確乎有點不切實際。
以年底舉辦的全運會為例,香港將參與承辦「8+1」項目,而廣東省則動用10多個城市共同參與,雖然全運會論其規模與奧運會、亞運會不相伯仲,但是,奧運會牽涉全球不同國家與地區,單是運動員的語種翻譯就會讓特區頭痛,況且,涉及巨額公帑投入,絕非香港所能一力承擔。
以2008年北京奧運會為例,總投資估計在400億到420億美元之間,其中包含了場館建設、基礎設施改善、城市環境治理等多個方面。當然主要是保障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交通、能源、水資源等方面的建設,約為2800億元人民幣,其中,單是環境保護項目即投資了582億元。而直接投資的運營費用支出約117.35億元,只佔其中的極少部分。
當然,舉辦奧運會也會成為推動地區持續發展的強勁動能。在奧運會帶動下,北京額外增加境外遊客240萬人次,國內遊客8700萬人次,並分別增加39億美元和1064億元人民幣的收入,兩者合計達1387億元人民幣。同時,北京奧運為656.89萬人提供就業機會,給北京市帶來716.53億元的財政收入。
但也要看到,舉辦奧運並非是一本萬利的買賣。雖然1984年在美國洛杉磯舉辦的第23屆奧運會,成功地創造了符合市場經濟規律的運作模式。2000年在澳洲悉尼舉辦的第27屆奧運會被認為是奧運史上行銷最成功的一屆,這屆奧運會成功地銷售了電視轉播權、贊助、行銷許可證和門票,組委會從電視轉播權出售獲11億澳元、贊助6.8億澳元,門票6.16億澳元,出售率達92.4%,組委會從中獲得7000萬澳元。2000年悉尼奧運會創造了63億美元的經濟效益。
但問題亦隨之而來,奧運會結束後,巨大的奧林匹克公園人跡稀少,當地媒體稱之為大而無用的包袱。用於奧運會籃球和體操比賽的主體育館有2.1萬座位,是澳洲最大的室內館。由於澳洲需要萬人以上觀眾的活動很少,該館從1999年運營以來就虧損,一年虧損約500萬澳元。其他新建的奧運會場館均出現此問題。
至於奧運會投資所產生的乘數效應,從奧運歷史來看亦未必同步發生,研究結果顯示,奧運會結束後,所產生的乘數效應仍將延續5至6年,因此,奧運會對主辦城市經濟產生較大影響的時限會在12年以上,在這方面,北京、首爾就是最成功的例子。而2024年的巴黎奧運會的後續乘數效應,至少從現階段來看,未如預期般理想。
總而言之,舉辦奧運會確實需要量力而行。即便是粵港澳大灣區共同舉辦,也必須充分考慮區域內的協同協調的機制以及交通基建等硬件設施的配套工程。而灣區各大主場還須考慮後續的持續發展等問題。至少在現階段,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需要在更高的層次、更廣的範圍、更深的維度、更快的速度,突破制度及機制障礙,打破地域界限,才能真正形成為一個差異化協同化的區域發展經濟體。因此,灣區共同申辦奧運會的充分必要條件,就是加速加快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的深度融合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