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譚鎮國
隨着人口老齡化加速與慢性病發病率上升,照顧者面臨的挑戰正從個體困境演變為社會共性問題:經濟上的持續支出難以負荷,精神上的長期緊繃更易滋生孤獨感。當獨力照顧者因突發疾病住院時,被照顧者將面臨獨自在家陷入無人知曉的困境,這是潛藏在社會中的真實危機。因此,構建全鏈條的支援體系,不僅是對照顧者與被照顧者生命的雙重守護,更是社會文明程度的直觀刻度。
近日,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宣布的跨部門聯動,為破解這一困境提供了突破口。當局與醫管局合作落實的高風險照顧者資料庫試點計劃,將建立高效回應網絡:若發現有領取低收入照顧者津貼人士入院,社署會接獲通知,並派人接觸被照顧者及安排所需服務,例如安排暫託或上門送餐等。這一機制的價值不僅在於解決照顧者的焦慮,更從根本上避免了被照顧者陷入「孤立無援」的困境。
值得關注的是,在該計劃下,政府可利用廣泛的數據資源,運用大數據分析,擴大社會保障範圍,更早地識別高危個案並介入干預,這種從「被動應對」到「主動預防」的轉變,既提升了救助效率,也彰顯了治理智慧。當然,資料應用必須築牢隱私保護的防線,唯有在資訊安全與公眾信任的基礎上,技術賦能才能真正落地生根。
社會保障制度的進步令人鼓舞,但照顧者的現實需求仍需更細密的支撐網絡,如擴充社區日間護理中心、降低費用、提供彈性時間等,可讓照顧者在需要時有可靠的幫手,亦讓照護者在長期高壓中獲得必要休整。與此同時,社會力量的參與不可或缺。社會應積極鼓勵志願者的加入,建立朋輩互助網絡,讓照顧者感受多一份溫暖,減少孤獨感。同時,社區力量,尤其是「關愛隊」的力量不可忽視。「關愛隊」主動走訪獨老、雙老、殘疾家庭,了解實際狀況,及時轉介專業資源,能夠將專業救助和鄰里溫情相結合,在突發事件中起到轉化作用,化解危機。
比體力消耗更隱蔽的,是照顧者的心理重壓。長期焦慮、孤獨、情緒積壓,容易演變為心理問題甚至威脅生命。當前社會機構提供的心理諮詢與互助小組雖有成效,但覆蓋面仍需拓展。政府可推動成立更多支援小組,開展線上或線下的心理輔導,讓照顧者有傾訴的管道。同時舉辦關懷活動與分享會,亦能讓照顧者感受到社會的關懷與理解,促進經驗交流與情感釋放。
照顧者是家庭的守護者,更是社會運轉的隱形基石。他們的付出不應成為「沉默的奉獻」,他們的困境更不該淪為「孤獨的戰場」。從跨部門聯動到社區互助,從技術賦能到心理支援,每一項措施的推進,都是社會關懷的踐行。構建溫暖共融的社會,需要政府、社區、志願者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當制度的溫度、社會的溫情與技術的精度形成合力,方能讓每一位照顧者不再孤單,讓每一個被照顧的生命都能獲得有尊嚴的守護,這既是社會保障的終極目標,也是文明社會應有的模樣。
(作者為新界社團聯會理事長、北區區議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