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關品方
孫家棟今年已96歲高齡,仍為國家發展前途盡力,是北京的PDC未來學校名譽校長。孫家棟是航天科技專家,被譽為「北斗之父」。他是中國科學院院士,曾任航空航天工業部副部長、科技委主任。孫家棟是我國人造衛星技術、衛星導航技術和深空探測技術的開創者之一,為我國航天科技事業作出了卓越貢獻;主持研製了45顆衛星,包括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第一顆北斗導航衛星、第一顆探月衛星。他的主要成就是導彈研製,衛星發射,北斗導航和探月工程。筆者早前已詳細介紹過。本文重點談孫家棟對中國未來教育的貢獻。他的座右銘是「國家需要,我就去做」,如今已到晚年,專注未來教育。
PDC未來學校是基於項目驅動(Project Driven Creation)教育理念創立的創新型教育實踐平台,其核心是通過跨學科、跨校際的項目式學習,培養學生面向未來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PDC未來學校由北京市朝陽區呼家樓中心小學於2015年提出,2018年正式成立實體學校,到今天已經有7年歷史。這所學校以「項目驅動」(PDC)為核心,強調用真實問題激發學生興趣,通過實踐生成經驗與技能,培養完整而真實的人。特色是:無圍牆學校:打破傳統校際和年級界限,學生可自由組隊開展跨校界、跨年齡的混合式學習;其次是學生主導:由學生擔任「校長」、「部長」等角色,願意參加的6至12歲的小學生一起來,自主設計項目並管理學習過程。
PDC教育理念就是PDC,Project(項目)以真實問題為載體,如「海洋的秘密」「未來動物園」等,對接未來社會發展的需求;Driven(驅動)通過興趣和問題驅動學習,如學生設計「掃雪機器人」解決生活難題;Creation(生成)注重經驗、技能和素養的生成,而非單純知識灌輸。
PDC的重點是「P」項目的選擇。Project(項目)涵蓋發現自我、了解自然、探秘科學、解讀人文、回歸生活、體驗社會六大維度,形成學生生命成長的閉環。典型案例包括用5G技術繪製北京生態地圖;設計「立方星」探測行星,模擬太空探索。
PDC未來學校的重點放在跨校合作和國際化。例如,聯合全球PDC學校(包括芬蘭、美國等)開展跨國項目(例如策劃北極博物館展覽);與內地科研院所合作建立衛星微研、月球基地等實踐項目。
學生們花這麼多時間進行項目實踐,會不會擠佔學科學習的時間?項目實踐對學科學習有沒有幫助?多年來實踐效果證明,花時間做項目和孩子們升學的硬性要求並不衝突。教育育人的最終目的是讓孩子們追尋幸福的生活。在後期跟蹤尋訪過程中,發現參加PDC項目訓練的學生們在初高中就讀的表現不俗,在後續學習過程中表現出強大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學習新事物和展現自我的能力也與眾不同。其實不說不知道,知道後嚇你一跳;中國的教育改革正逐漸朝向培養學生作出創新性改變,調整「唯分數論」的傳統思維;一步一步向前走。
PDC未來學校除了有「北斗之父」孫家棟之外,還有「嫦娥之父」歐陽自遠院士等,由曾祖輩做老師,指導曾孫輩的學生做科研項目。專家智庫包括顧明遠、陶西平等38名教育學者。近年的教育成果包括2022年以《走向真實世界的項目群「育人體系」》,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學生項目「新行星移民計劃」獲得國際關注,展現出學生傑出的科學探索能力。PDC未來學校還通過「國際教育大會」輸出經驗,吸引全球教育者參與。這所被譽為「中國原創教育改革樣板」的PDC未來學校注重核心教養、並不單純把重點放在理工科技方面。
儘管已有7年實際經驗,當前面對的爭議與挑戰不少。例如怎樣平衡學業與項目?需要優化時間管理,避免影響基礎學科學習進度。怎樣平衡知識與教養?需要顧問團隊(包括國內外教育專家、科研機構學者及實踐型教育管理者)共同深入探討。
PDC未來學校的「學術與科研顧問團」由孫家棟指導科技教育,歐陽自遠為「PDC小院士工作站」提供航天領域的科研支持,中科院生態中心徐震帶領學生用5G繪製北京生態地圖(以前沿科技進行生態研究),來自芬蘭文理應用科技大學的Lindblad參與教育創新研討,PDC教育創始人馬駿主持構建「《項目群》育人方式」、推動學生從課堂走向真實生活,吳正憲、王穎等特級教師通過「圍爐論道」形式圍繞教育政策和學校文化挖掘等議題提供實踐指導。
此外,有來自加拿大國家課程研發中心、英國、美國等14個國家的教育機構代表加入PDC國際教育聯盟,提供全球化視野的教育理念。PDC未來學校的師資還包括公益與生涯教育專家。北京「後生公益基金會」賴崎參與自然教育主題研討。「PDC家長學院」引入跨領域專家導師,以工作坊模式提升家庭教育能力。學校/學生/家長/社會「四維互動」,教/學/育「三維互動」。
PDC未來學校重視國內的區域教育協同發展,成立了「聯盟校制度」,聯盟內的校長與教師均實際參予。例如四川省廣安區東方小學校長杜先慧,以《PDC啟智賦能,點燃區域發展引擎》為題,分享實踐經驗、推動國內的區域教育高質量發展。
通過學術指導、項目設計、師資培訓及國際資源對接,PDC未來學校的目標明確。第一,跨學科融合,例如「衛星微研與實際發射」「自主出行我能行」等項目,整合科技、社會與生活知識;第二,個性化培養,例如依託「小班制」「分層教學」等模式,支持學生個性化個別發展、自尋路徑;第三,全球教育合作,具體行動是搭建國際交流平台,共享優質教育資源,例如聯合舉辦「PDC國際教育大會」。
總而言之,PDC未來學校代表國際教育的趨勢,是人類和自然物類命運共同體的實際運作,為了培肓新一代中國人邁向美好的將來,為全人類作出較大的貢獻。
筆者認為,未來學校正在重新定義教育,傳統學校或將會被「學習中心」取代,以強調個性化、智能化和終身學習的模式,知識和教養兼備。這一理念其實源於中國,但要求我們打破傳統框框,融會貫通,前瞻將來,把教育變革方向和建設人類與自然物類命運共同體一致起來。例如,北京外國語大學發布的《人工智能建設方案(2025-2027)》提出了通過算力、智慧平台和數據治理,構建智能教育生態,以技術賦能教育,推動多學科融合的智能教學模式,及時地提出「AI應用」和「教育實踐」應該怎樣結合起來。
PDC未來學校的國際合作包括:與芬蘭合作,引進芬蘭的基礎教育理念到中國實踐,探索跨文化學習模式;中美青年使者交流學習計劃,採用「國際中文+文博資源」模式,組織美國學生深度體驗中國文化,推動跨國教育互鑒。瑞典和新加坡也有未來學校計劃(瑞典有「Edukraft未來學校」,新加坡有「智慧國家計劃」),新西蘭、英國等國家的教育政策也在調整中,正朝向未來學校的模式發展。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香港特區希望建設成為國際教育樞紐,這個想法不錯,但一定要有豐富內涵,不能老是舊的一套,錄音機式播放口號,放煙花式展示不設實際。香港的大學發展不錯,自有大學校長們砥礪前行。問題是基礎教育和文化建設,應該怎樣改革才能夠提供強力支撐?教育和文化兩方面需要大刀闊斧、抬頭望遠;要了解內地和國際的發展趨勢,PDC未來學校就是其中一個例子。不可以縫縫補補又五年,這樣會蹉跎歲月,在沉默無為之中逐漸沉淪失色。筆者好朋友劉智鵬教授,最近提出學生應該了解自己本身的籍貫,祖先從哪裏來?含意高遠,符合香港特區與大灣區融和方向,有效培養慎終追遠的家國情懷。這是人文教養的基因、基礎和基石,筆者認為值得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