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馮沛賢
近年來,港人北上內地餐飲消費的趨勢日益明顯,部分原因在於兩地食材鮮度存在明顯差距。2024年港人北上餐飲消費高達557億港元,相當於本地餐飲總收入的三分之一。當港人可以在深圳品嘗屠宰後4小時內的現切溫體牛肉火鍋,而香港同價位餐廳卻只能提供急凍牛肉片——這種「同價不同質」的情況,相信是香港食肆難以比肩內地的主要原因。政府要鼓勵港人留港消費,相信可以嘗試從食材供應鏈的根源改革破局。
香港目前推行的集中屠宰制度,其源於2000年用作防範禽流感傳播的風險,制度無疑保障了食品安全標準,但亦無可避免地延長了食材的周轉時間。以港人最愛的牛肉火鍋為例,根據食環署2023年度報告,牛肉從屠宰到餐廳的平均周高達14.2小時,較內地同類流程長2.5倍。目前,全港僅有上水和荃灣兩間持牌屠房,活畜需經歷跨境運輸、檢疫流程、屠宰分切工序及分銷配送環節,沒法令食材如內地一樣新鮮。
另一個原因,導致香港未能廣泛入口內地新鮮食材是由於香港和內地的檢測標準不一。例如大閘蟹需經由內地、韓國或日本,以及香港的檢疫部門「三重驗證」,關卡重重成本劇增,最終食肆和消費者都只能承受價格高昂且不夠新鮮的食材。時間、倉儲、人手及各式各樣的成本增加,必然導致食肆餐品的性價比下降,在今日北上如此方便的年頭,要求市民支付更貴的價錢來換取「不夠新鮮」的食物,實在難以叫市民留港消費。
過去內地的確存在一些食安問題,但時移世易,今日港人熱愛北上開懷盡吃,證明港人早已對內地的食安具備足夠的信心。故此,筆者建議政府全面檢視現行內地食品供港政策,例如放寬國家認證農場其菜品及牲畜能夠直接供港;參考外國的「Farm To Table」概念,允許食肆直接聯絡合資格的內地供港專屬農場,減少中間商食格,加強市場競爭力;更可考慮放寬中央屠宰的法規及政策,增設小型屠宰點特許牌照,做到3小時直送超越深圳速度,讓香港的食材鮮活起來。
最後,筆者深信香港美食之都的美譽絕非浪得虛名,香港從不缺優秀的廚師,也不乏創新的烹飪技法,只要讓香港的廚師們能夠獲得新鮮的食材,他們定能烹調出比深圳更美味的餐品,而一貫「嘴刁」的港人也會心甘情願留港為美食埋單,實行「鮮新救香港」。
(作者為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會董、社區參與及文化康樂委員會副主席、屯門區議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