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嚴剛
為加快工程進度,為北部都會區建設提速,特區政府勇於創新敢於突破,在北環綫鐵路建設中,善用內地建造方式和標準,精簡流程節省成本,爭取在2034年同步開通主綫和支綫,比原先規劃的時間表提前兩年。北環綫引入內地標準,邁出了推動「一國兩制」行穩致遠過程中創新機制、推動香港特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重要步伐。
在關乎北部都會區建設的重大基建項目北環綫建設中,為進一步降低成本及加快建造速度,當局推出了多項改革措施,包括充分考慮北環綫在深度融入灣區發展中的特殊角色與重要作用,大膽創新,引入內地建造方式和標準。
備受全球推崇、被譽為「基建狂魔」的內地基建工程,不論是設計理念、建造技術、施工作業模式,還是建造工具,都領先世界。香港借鑒和引入內地模式,在便利聯通大灣區軌道交通運輸的同時,能夠在工程標準、工程質量、營造速度,以及把控工程成本等多方面,都可取得事半功倍之效。為達致北環綫的提速提效提質,統籌北環綫鐵路建設事宜,路政署將設立專責小組負責審批,精簡項目流程,加快審批程序,成熟一項就推出一項。北環綫支綫的完工時間可因此提前兩年,達至與主綫在2034年前同步開通的發展目標。屆時,隨着整個北部都會區的持續發展,包括河套創科園區、新田科技城就能夠鏈接為一個具有縱深發展背景、以創新科技驅動的整體協同發展的片區。屆時,將初步形成香港特區「北創科、南金融」的可持續發展格局。
香港基礎設施建設長期在獨特標準與模式下運行,這些按部就班的規範固然有其歷史價值,但卻逐漸成為效率與速度的桎梏,甚至成為創新發展的羈絆。美其名曰嚴謹的工程審批流程的繁複程度幾可謂全球稱冠——一項普通基建從立項到動工,常需經歷長達數年的反覆論證與公眾諮詢,必須經過嚴格的法定程序。材料採購與施工標準自成體系,與國際通用或內地標準存在差異,無形中推高了建設成本。以港珠澳大橋為例,因兩地標準差異造成的額外協調成本高達數十億元。更關鍵的是,香港基建長期缺乏與灣區其他城市在技術規範上的深層銜接,物理上的「硬聯通」雖在推進,制度層面的「軟對接」卻步履蹣跚,無形中拖慢阻滯了粵港澳大灣區的融合發展。
內地經過龐大高鐵網絡建設淬煉,已形成一整套高效、成熟、經過驗證的風險可控的技術與管理體系,這套施工管理體系不僅僅在國內工程項目中得到了充分驗證,而且也在國外重大施工項目如雅萬高鐵、孟加拉帕德瑪大橋等全球矚目的工程中經受住了考驗。引入內地標準將為香港基建效率帶來革命性躍升。北環綫採用內地標準後,可大幅簡化設計審批流程,避免重複論證的繁雜冗餘環節。在施工環節,統一標準意味着香港可直接引入內地成熟高效的施工方法及預製構件技術,大幅壓縮工期。更為實際的是,內地龐大的建材供應鏈可直接對接項目,顯著降低材料採購與物流成本。
北環綫標準統一的意義遠超工程效率本身,它實質性地推動了大灣區規則銜接的深度破冰。技術標準是經濟運行的基礎規則,北環綫此舉標誌着香港在「一國」框架下,主動擁抱國家發展形成的先進規則體系同時也意味着在「兩制」發揮空間中,並無固有的一成不變的定律,哪個標準好,哪個標準更符合香港加快發展的客觀需要,就應該大膽採用這個能夠加快發展步伐的標準。這也為灣區生產要素高效流通奠定基石——統一標準使未來跨境軌道網絡的互聯互通、車輛過軌、信號相容變得可行,消除「軌距」與「電壓」之外的隱形制度、機制、標準壁壘。長遠看,這一示範效應應該積極有效地輻射至金融、數據、專業資格互認等領域,加速灣區共同市場形成。當規則真正相融,資源要素才能如活水般自由湧動,激發灣區整體競爭力。
香港社會需以開放務實的心態擁抱這次變革。技術標準的選擇本質上講還是一個科學問題,應超越不必要的意識形態顧慮。香港獨特的制度優勢不會因技術標準的統一而削弱,反而能在「一國兩制」下,通過與內地標準互學互鑒,為世界貢獻獨特的「中國方案」智慧,採用符合香港客觀實際的內地標準,就是特區可持續發展的香港方案香港智慧。
當北環綫的列車未來以同一種輪距、同一套信號系統,平穩駛過深圳河時,粵港澳大灣區才真正開始共用一套社會經濟持續發展的中樞運作系統。這條軌道所承載的不僅是通勤的市民,更是灣區制度融合的堅定意志與發展慣性。技術標準統一看似細微,卻是構建「軌道上的大灣區」的關鍵齒輪與潤滑劑,其順暢轉動必將帶動灣區經濟向更縱深的視野融合發展。
(作者為香港立法會議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