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真D|規管網約車+改善的士服務 便利民眾出行

文/興銀

擾攘多時的的士與網約車之爭,迎來了新進展。特首李家超今日(15日)見傳媒宣布,下午運輸及物流局將向立法會提交網約出租服務立法建議。立法會交通事務委員會將於本周五(18日)舉行會議,預料政府將在會上詳細交代規管網約車框架建議。

2014年,網約車平台進入香港市場,由於一直沒有監管制度,導致有「白牌車」進入市場從事載客取酬的服務,這些「白牌車」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的士司機的收入;同時也要看到,的士業界自身面臨的一系列問題,影響了香港的士業的競爭力。香港的士行業多年來被詬病的「劏客」、拒載、揀客、坐地起價、兜路等劣行,導致的士服務質素未能符合期望,影響了香港作為旅遊城市的聲譽。因為的士行業存在的亂象,導致部分市民情願光顧網約車,也不太願意再搭乘正規的士。

面對此等情況,政府想方設法拿出解決方案,一方面順應發展網約車這一世界趨勢去規管網約車,讓網約車合法化運營和服務,本身值得點讚;另一方面,政府想通過規管網約車,讓網約車與的士共存,也讓的士業界用網約平台增加營運空間,增加點對點的服務,更好便利民眾出行。

首先要看到,的士和網約車各有優勢,他們可以並存,並不是零和遊戲。網約車通過發揮科技的力量,可以提供多元化服務,滿足市民和遊客的需求,是國際趨勢,在這方面香港不能落後。而且,社會各界對規管網約車服務早有共識,亦期待網約車合法化早日來臨。

不論是的士業還是網約車平台,最終目的都是服務乘客,令乘客有多元化選擇。因此,政府盡早出台規管網約車框架建議,早日立法規管網約車,消除不確定性,也是包括的士業界和網約車平台在內的社會各界樂見的。政府計劃對網約車牌照數量進行總量控制,一方面是基於本港現時有1.8萬個的士牌照的現狀,另一方面也是考慮到的士業界的訴求,消除的士司機的擔憂和顧慮,更好滿足乘客對點對點出行服務的需求。

面對發展網約車這個大趨勢,的士業界也要擺脫守舊思維,擁抱科技,積極改善服務。要知道,現在不少的士司機也都在使用網約平台接單載客,不僅增加了他們的收入,而且減少了他們空跑的機會,這是不爭的事實;在擁抱科技的過程中,不少的士司機也在努力改善的士服務質素,這一點亦值得點讚。筆者多次通過高德、滴滴等平台call到的士,網約平台可以預估車費,亦可以實時顯示司機行走的路線,避免坐地起價、兜路等,提升了乘客的出行體驗。

香港是法治社會,為推動網約車合法化,政府的規管框架會提出多個大方向。消息指,網約車平台必須領牌並支付牌費,牌照期限是5年,當局審批時會考慮平台的營運及財政實力,以及在本港市場投入多少資源。當局亦會考慮利用網約車平台牌照費用,投放資源用於改善的士服務。每個平台旗下的車輛,首次登記車齡須為7年或以下,須領有牌照,政府傾向期限為不多於5年,車輛須付牌費及買商業保險等等。政府提出這些大方向的目的就是,通過適當監管,營造的士與網約車公平競爭的環境,促進交通服務行業健康有序發展。

在實際操作中,政府還要考慮諸多實際情況。過去多年,的士業界一直利用的士牌照運營、牟利,甚至是把的士牌價「炒上天」,由於受到網約車的影響,的士牌照價格近年出現下跌的趨勢。本港1.8萬多個的士牌照,有多少牌照尚未供完貸款?有多少牌照拿來抵押?受影響的貸款規模有多少?這些都需要政府提前做好清查工作,在制定政策的過程中合理管控預期,避免的士牌價暴跌、銀行壞賬率急升的局面出現。

筆者認為,不論如何規管網約車,要以市民的利益為依歸,首要考慮保障市民乘客的出行需求。在此基礎上,再去探討如何平衡網約車與的士業界的利益,令雙方良性競爭、互利共贏,最終造福需要點對點交通服務的乘客。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講真D|規管網約車+改善的士服務 便利民眾出行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