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里馮論政|極端思想竟連15歲中學生也不放過

文/馮煒光

據點新聞等媒體報道,香港警方國安處近日拘捕4名男子,年齡由15至47歲,他們涉嫌受境外勢力煽惑,擬在香港武裝「建國」。誠如國安處總警司李桂華所言:「2019年時這名現年15歲的涉案中學生,還未夠10歲。」筆者認為這樣的個案,一宗都嫌多。香港各界要齊心協力,鏟除「硬對抗」「軟對抗」及極端思想滋生的土壤。

最重要的是,要讓港人尤其年輕人明白「香港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不是一句空話,不是一句「諗口簧」式的宣傳語句,而是有堅實歷史證據支持的。2019年時,「黃絲」黑暴深信「香港1841年1月26日開埠,而中華人民共和國是1949年10月1日才成立」等謬論,猖狂地提出所謂「斷交」,簡直是數典忘祖,顛倒歷史黑白。這便更加突出,當我們提出「香港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這句話的同時,必須同時提及香港和內地的歷史紐帶和淵源。

最能證明香港和內地紐帶聯繫的便是深水埗的李鄭屋古墓,該墓公認是建於我國東漢時期,那是公元25-220年。這是2000多年前的事,那時已有人在香港建立有4個墓室的墓葬,且有近百件青銅和陶器,現時在李鄭屋古墓博物館展出的也有58件。對照當時的英倫三島,公元43年,即東漢開國皇帝漢光武帝劉秀的建武19年,羅馬皇帝克勞狄烏斯派4個軍團約兩萬人再次入侵英國,不列顛南部的凱爾特人抵抗失敗後投降。羅馬人在英格蘭和威爾士地區建立了不列顛行省,並長期駐紮12萬常備軍。若說「歷史資格不夠老」,說的是英國,而不是中國香港。

至於另一謬誤說「香港開埠始自1842年《南京條約》」,那完全是罔顧歷史。早在1000多年前的唐代(公元618-907年),便有屯兵在今天的屯門,守衛珠江的進出口。唐玄宗開元24年(公元736年),朝廷在廣州府寶安縣南頭建立屯門鎮,屬邊防兵制,直接由嶺南節度使統領,駐軍多達2000人,負責保障海上貿易和交通安全。屯門意謂「屯兵之門」,這地名因此而來。

在唐代滅亡後的五代十國(公元907-960年),其中的南漢後主(公元958-971年在位)劉鋹曾派3000士兵在今天的大埔對出海面採珍珠,該地當時叫媚川都,「媚川」一詞出自西晉陸機《文賦》中「石蘊玉而山輝,水懷珠而川媚」一句。所以香港被稱為「東方之珠」,不是因為英國殖民統治而來,而應該是始自1000多年前便有帝皇派兵在這裏採珠而來。到了明代(公元1368-1644年),其海圖已有不少香港地名例如赤柱、黃泥涌和尖沙咀等,其中佛堂門和大奚山更出現在《鄭和航海圖》中。大奚山即今天的大嶼山。

上述這些證據都堅實地證明香港開埠不是始自英國強佔的1841年1月26日,更和1842年8月29日我國被迫簽下的第一條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無關。香港早便開埠,而今天唯一獲國際承認代表中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理所當然地對香港擁有主、治權和全面管治權。基本法第一句「香港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絕對不是一句空話,而是有堅實和無可置疑的歷史事實作基礎的。

因此,應對上述連15歲中學生也被荼毒,我們由傳媒到政府教育局再到公共廣播的香港電台,都應肩負不同角色,以年輕人能接受的手法,推廣和夯實這一概念,全面杜絕極端思想產生的土壤和根源。15歲中學生也被荼毒一事反證,香港在此事上仍有不少進步空間,仍有不少工作要做。

相關閱讀:

海外逃犯近年屢實施「軟對抗」手段隱蔽

(有片)國安處破「港獨」組織拘4人 3人今提堂1人獲准保釋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萬里馮論政|極端思想竟連15歲中學生也不放過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