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報道】瑪麗醫院率先引入「全自動機械人立體定位輔助系統」,革新腦部微創手術技術。該系統專為高精準度的神經外科手術設計,至今已成功完成十多宗涉及腦癇症及運動障礙的跨專科手術,且無出現併發症個案,亦有患者分享微創手術經歷並表示感謝。

機械精準高效 無需大範圍開顱
全自動機械人立體定位輔助系統由瑪麗醫院於2024年1月率先引入,該系統配備多角度活動的機械臂及先進的影像導航技術。系統主要應用於需高度精準定位的神經外科手術,包括立體腦電圖、深部腦刺激術、腦立體定向活檢、激光間質熱療及腦神經內窺鏡手術。

術前,醫生可利用系統的三維影像規劃軟件,詳細繪製患者腦部結構並預先規劃手術路徑,大幅提升準確度並縮短手術時間。有了該系統的輔助,外科醫生可透過極小的顱骨開口執行複雜的腦部手術,避免了傳統大範圍開顱帶來的創傷與風險。
腦癇患者親述手術過程 手術時間減半康復迅速
相關技術在腦癇症的治療中成效顯著。腦癇是一種影響腦部神經系統的慢性疾病,發作時大腦功能失去控制,可能會出現異常的感覺及行為、肌肉抽搐,甚至喪失意識。據估計,全港約有6至7萬人患有腦癇。治療方法方面,有約三成的腦癇患者通過藥物治療一年以上卻仍無法有效控制腦癇發作,這時便會被建議進行手術治療。
然而,傳統腦癇手術需大範圍開顱以定位病灶,步驟複雜耗時,令不少患者卻步。不過,在瑪麗醫院引入新技術後,情況得以改觀。腦癇手術模式經歷了從傳統開顱,到傳統框架式立體定位系統,再到如今機械人立體定位輔助系統的演變。手術時間從傳統框架式的約7小時縮減至如今的3小時17分鐘,大幅提升了手術效率。

現年45歲的腦癇患者羅先生分享親身經歷,他自15歲起飽受藥物難治型腦癇困擾,平均每月發作一至兩次,嚴重影響生活。今年4月29日,他在瑪麗醫院接受了新系統輔助的腦部微創手術。醫生經由頭皮腦電圖檢查,記錄21天腦電波數據,以確定導致患者腦癇的源頭後進行手術,而羅先生在接受後續的射頻熱凝術紓緩症狀後,翌日即可出院。羅先生表示自己對傳統的開顱手術很害怕,但是很幸運能使用到最新的技術治療疾病,且手術過程中,醫生團隊給了自己很大的安慰和鼓勵。
跨專科團隊協作 提供一站式治療
瑪麗醫院腦癇綜合治療團隊由神經內科、神經外科、放射科、核子醫學、麻醉科及臨床醫療心理科專家組成,提供一站式評估與治療。術前,患者需接受長期腦電波監測、神經影像學檢查及神經心理測試等詳細評估,以制定最佳治療方案。
瑪麗醫院神經外科顧問醫生杜明德總結表示,新系統結合微創技術,使手術更精準、高效,病人復原更迅速,此技術為藥物難治型腦癇及其他需精準定位的腦部疾病患者,提供了更安全、有效的治療新選擇。

該團隊表示,瑪麗醫院將繼續推廣微創新技術,令更多病人受惠,同時還會加強團隊協作,縮短治療輪候時間;團隊亦會定期討論病例,總結及吸取經驗,確保患者獲得全面、精準及個人化的治療與照顧。
(點新聞記者陳子萌報道;視頻攝製:福瑞士、花天琪)
相關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