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真D|無人駕駛巴士輕微相撞 查清原因增強信心

文/興銀

這兩日,一單無人駕駛巴士在機場禁區範圍內相撞的新聞引起社會熱議。事件源於兩輛無人駕駛巴士周日(22日)在機場禁區範圍內相撞,幸事件中無人受傷。為保證安全,機管局即時暫停機場所有無人駕駛巴士運作,以作進一步調查。

網上圖片顯示,兩輛接載機場員工的無人駕駛巴士當時於機場一號客運大樓對開,其中一輛巴士疑似從讓線路口駛出,撞向另一輛巴士右側車身,兩輛巴士相撞後停在路中。機管局則指,事發時兩架巴士上均無乘客,事件中無人受傷,機場運作亦不受影響。

初步調查顯示,事發時兩架巴士的安全系統均發揮作用,把車速控制在極慢速度,即大約時速5公里以下,並將碰撞減至非常輕微。雖然事件中無人受傷,亦沒有影響機場運作,但由於牽涉無人駕駛巴士,事件引起熱議亦在情理之中。

據了解,事故路線屬於新規劃路線,約半年前開始測試,事發時兩輛無人車正位於交匯路口,因判斷對方行駛意圖時出現誤差,導致行車路線重疊。也就是說,儘管兩輛車同時起步後已即時啟動安全煞車,但最終仍然發生擦碰。因為無人駕駛巴士主要依賴鏡頭和雷達,加上人工智能作導航與感應,但在某些環境下或出現準確度偏差。今次事件就反映了機場無人駕駛系統算法仍存在不足,需要進一步優化。因此,政府和機管局要主動跟進調查,查明原因後主動向公眾解釋,以免影響市民對無人駕駛車輛及機場的觀感。

不論如何,無人駕駛巴士相撞引起社會熱議,背後反映的是大家對無人駕駛技術的關注。從數據上看,在機場禁區試用無人車,已有6至7年時間,如果以里數計,已經安全行駛了230萬公里;從時間上看,本港無人駕駛技術發展仍在試驗階段,「無可能零意外」。不過要明白,發展無人駕駛可以消除人為駕駛帶來的失誤,例如駕駛者疲勞問題,一般可以提升行駛安全性,減少交通事故和人身傷害。因此,無人駕駛技術是世界發展的大勢所趨。

無人駕駛巴士相撞,判斷有偏差的背後,可能存在干擾影響。香港資訊科技商會榮譽會長方保僑則提到,部分無人駕駛系統會結合GPS、AGPS及Wi-Fi作定位,但這些技術有機會受太陽風暴或電離層干擾影響,導致導航路徑出現偏差。有時即使在一般的市區行車,也會發生GPS定位錯誤,推測在機場這類複雜場景中亦有類似風險。機管局亦直言,今次事件發生於機場禁區一處較複雜的路段,機管局正按計劃在禁區有關運作範圍,加強附有感知功能的車路協同系統,包括當天事發路段,以進一步提升無人駕駛車輛的營運效率及安全。

無人駕駛技術作為新生事物,在Tesla等大型企業應用中仍屬Beta測試階段,雖然比人手駕駛安全,但仍不能排除意外風險。因此,機管局應深入調查今次事件涉及的技術問題,包括是否與鏡頭誤判、感應失效、車胎狀況、定位偏差,或V2X系統失效有關,從而制定改善方案。

在查明事故原因、嚴肅檢討事故成因的同時,也要注意避免因噎廢食。不能因為出現了輕微相撞,就不再使用無人駕駛技術,或者說不擁抱這一新技術,這樣反而會得不償失。特首李家超亦直言,相信將來不光是在香港,外面很多地方都會有無人駕駛,但我們必然要確保安全,而且香港在這方面的要求和標準是很高的,市民可以放心。

走筆至此,6月22日下午,特斯拉在美國得克薩斯州奧斯汀首次推出了自動駕駛的士。當天,特斯拉僅初步部署了約10輛Robotaxi,並且的士服務僅向部分受到邀請的社媒名人開放,行駛範圍也有限制。儘管如此,特斯拉的股價仍大漲逾8%,這就說明公眾對無人駕駛技術的期待,亦需要相關部門查清原因,不斷優化無人駕駛系統的算法,讓無人駕駛更加便利我們的生活!

收藏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講真D|無人駕駛巴士輕微相撞 查清原因增強信心

收藏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