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新聞報道】在香港,歷史建築不僅是城市的記憶,更是文化的載體。如何在保護歷史建築的同時,讓它們重新融入現代生活,成為城市發展的新動力?發展局的「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給出了一個精彩的答案。最近,聯和市場經過精心改造,變身為城鄉生活館,不僅保留了建築的歷史特色,還為市民帶來了全新的體驗和價值。
聯和市場始建於1951年,是新界當時最大規模的市場。在過去,這裏是居民日常購物和社交的重要場所。然而,隨着時間的推移,市場逐漸失去了往日的活力。為了重新賦予這座建築新的生命,發展局將其納入「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把聯和市場變成了一個城鄉生活館。活化後的空間不僅保留了原有的「E」型建築布局、灰塑字體等歷史元素,更搖身一變成為集歷史體驗、綠色生活、社區互動於一體的複合場所:周末逛戶外墟市感受傳統買賣氛圍,參加單車導賞團探索周邊風景,在社區小店選購本土手作,或坐進餐廳品嘗本地食材製作的佳餚......老建築不再是「只能遠觀的文物」,而成了市民可觸可感的生活空間。

這場「老建築的新生」,處處體現ESG理念的深層實踐。在環境方面,透過最小干預的活化方式,避免大拆大建造成的資源浪費,為高密度城市保留了一片「歷史綠洲」,同時減少了建築拆除和重建對環境的破壞,還透過引入綠色設計理念,提升了建築的可持續性;在社會層面,城鄉生活館的開放為市民提供了一個集文化、休閒和社交於一體的新空間。市民可以在這裏參加工作坊、導賞團,甚至在特定周末和假日體驗傳統的「趁墟」活動。這意味着市民可以像過去一樣,在集市上購買新鮮的農產品、手工藝品等,同時感受社區的熱鬧氛圍。傳統市集文化的延續,既連接了代際情感,又為本土創業者提供了展示平台,不僅豐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還增強了社區的凝聚力。
聯和市場變身城鄉生活館的項目是一個成功的可持續發展案例,它不是對過去的簡單封存,而是讓歷史脈絡自然生長進當下生活,讓建築、社區與環境在共生中實現持久價值。未來,這樣的「活化樣本」或許會成為香港城市更新的重要註腳,讓鋼筋水泥間的每一處歷史印記,都成為連接過去、現在與未來的綠色紐帶。
(點新聞實習記者張雨辰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