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吳煒
在國家教育部網站,有一篇署名長文《百年大計,教育為本》,詳細論述了教育在國家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歷任國家領導人對教育的重視和有關指示。作為重要的治國方針,「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在多個場合和文件中被引用。百年大計為什麼不是以經濟為本、軍事為本、文化為本,而是教育為本呢?該文章指出,因為一個國家、民族的競爭力歸根到底是靠人,而教育是培養人的事業。這種認識指明了教育在諸多要素中具有超越其他要素的先導性和奠基性作用,是世界歷史和經濟理論共同揭示的普適性規律。而研究亦表明,南美不少國家和地區之所以沒有逃脫中等收入國家陷阱,與教育沒有跟上有很大的關係。反之,亞洲部分國家和地區得以進入發達國家和地區行列,亦與重視教育密不可分。
在這個方針政策指導下,內地各大城市政府在教育上的支出呈現絕對金額和佔財政支出比雙增態勢,以近十年各地財政部門公布的數據來看:北京市2015年教育支出為614億元人民幣,佔財政支出13.5%,2020年則分別增長到820億元和佔比13.65%,2024年繼續增長到1000億元和佔比14.5%,十年分別增長了62.9%和1個百分點。上海市2015年教育支出為600億元人民幣,佔財政支出15.5%,2020年則分別增長到850億元和佔比16.3%,2024年繼續增長到1250億元和佔比16.8%,十年分別增長了108%和1.3個百分點。而深圳、杭州兩座新興科技城市的增幅更為顯著,深圳市2015年教育支出為350億元人民幣,佔財政支出14%,2020年則分別增長到600億元和佔比15.3%,2024年繼續增長到800億元和佔比16.2%,十年分別增長了128.5%和2.2個百分點。杭州市2015年教育支出為200億元人民幣,佔財政支出14%,2020年則分別增長到340億元和佔比15.2%,2024年繼續增長到460億元和佔比16%,十年分別增長了130%和2個百分點。
而本港近十年的教育投入數據卻未能盡如人意,2015年教育支出為800億港元,佔財政支出17.5%,2020年則為900億元和佔比18%,2024年絕對金額增長到1250億元,但佔比下降到15.7%,十年金額增長了56%,不僅增速遠遠落後北上深杭,絕對金額被上海超越北京趕上,佔財政支出比重更逆勢下滑。
在具體投向上,約40%-50%用於高等教育,主要是資助八大公立大學、研究資助局(RGC)撥款和學生資助(包括獎學金、助學金等),支持科研、國際化課程和基礎設施。約30%-35%用於義務教育,主要是資助小學和中學(包括直資、津貼和官立學校)、教師薪資、課程開發和學校設施維護等。10%-15%用於學前教育,主要是提供免費優質幼兒園教育計劃、幼兒園補貼和幼師培訓。其餘有5%-10%用於職業和成人教育,支持技能培訓和終身學習。
在研究分析2025-2026年度財政預算案時,大家把注意力放在了削減公務員開支上,結果被「以不變應萬變」輕輕帶過,近期有見教育局長四處解畫,才恍然削赤的重點原來放在了削減教育支出上,預算案計劃削減62億元,佔教育預算支出近6%,而教育支出佔財政支出比例進一步下調。細化措施涉及削減公立學校營辦津貼、減少大學資助撥款、凍結教師薪酬和編制、取消部分學生資助收緊資助資格等。正如立法會教育界議員所指出的,國家最新頒布的《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訂明各級政府要確保公共預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減」,在資源有限情況下國家教育支出佔GDP比例仍可達4%,而本港卻是遠低於此數據的3.3%,並且還在不斷削減。
縱然預算擬定者有百般理由進行解釋,但量化數據是客觀事實。筆者希望相關安排屬暫時性,也希望教育支出佔財政支出比重雖然下降,但因使用效率提高而教育質素仍可保持。如果真是底層思路輕視教育,則有必要深化政務培訓,認真學習這兩句名言:「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和「再窮不能窮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