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新聞報道】在香港這座炎熱而忙碌的城市,皮膚問題無處不在,從初生嬰兒到耄耋老人,幾乎無人能完全倖免,皮膚癌更成香港十大癌症之一。點新聞醫療健康資訊節目《肥胡醫聊》本期邀得本港皮膚科專科醫生陳厚毅,深入探討港人常見皮膚問題——濕疹及暗瘡的成因、影響及最新治療方法,揭示皮膚健康的秘密,提供實用防治建議。
濕疹作為本港最常見的皮膚病之一,影響着不同年齡層的人群。陳厚毅指出,濕疹成因複雜,既有遺傳因素,也有後天環境影響。對於遺傳性濕疹,若父母一方患有濕疹,子女患病的機率較高;若雙親均有,風險則更大。小兒濕疹通常在5歲前發病,患兒皮膚乾燥,尤其在面部及手腳關節處,痕癢難耐。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陳厚毅稱濕疹雖名為「濕」,實則應稱「乾疹」,因為乾燥是其核心問題。秋冬季節氣溫降低、濕度下降,濕疹症狀往往加劇,患有濕疹的小朋友因痕癢無法專注上課,甚至夜不能寐,嚴重影響生活質素。

除了遺傳,後天因素同樣不可忽視。陳厚毅特別提到,疫情期間過度使用酒精搓手液成為濕疹的新誘因。他笑稱這是「抗疫成功,雙手爛了」,指頻繁使用酒精搓手液或過度洗手會破壞皮膚保護膜,導致乾燥和敏感,進而引發接觸性濕疹。壓力也是濕疹重要誘因,陳厚毅舉例,學生面對DSE考試,或成年人面對股市波動、經濟壓力時,濕疹症狀往往惡化。環境因素如塵蟎、甲醛,甚至新養寵物的毛髮,也可能加劇濕疹。
此外,食物過敏同樣是濕疹的潛在觸發因素。陳厚毅強調,西醫並非不重視「戒口」,而是建議患者針對性地避免致敏食物。他建議患者記錄飲食日記,觀察症狀與特定食物(如海鮮、蛋類)的關聯,或通過抽血檢測IgE來確定過敏原。對於嚴重過敏,如花生過敏,陳厚毅提醒需格外小心,因為其可能引發致命的呼吸困難。他分享令人震驚的個案,即國外曾有花生過敏患者因親吻食用過花生的人而身亡,因此對於未知的過敏原,及早檢測是關鍵。

治療方面,陳厚毅指出,傳統上類固醇藥膏是濕疹治療的「法寶」,但其副作用令人擔憂。近年來,醫學界取得突破,如PDE4抑制劑的非類固醇藥膏,以及如針對白細胞介素4和13的免疫針生物製劑,可為患者帶來新希望。這些新療法不僅效果顯著,且副作用較少,特別適合長期受濕疹困擾的患者。陳厚毅分享,一名全身脫屑的患者曾因自卑不願見人,接受新療法後終能穿短袖短褲,恢復正常社交生活。他強調,濕疹雖難以根治,但通過避開誘因和適切治療,可顯著減少復發,改善生活質素。
7至70歲均可生「青春痘」清潔及心態至關重要
人們常說的「青春痘」即是暗瘡,是另一個困擾港人的常見皮膚問題。陳厚毅指出,雖然俗稱「青春痘」,但暗瘡並非年輕人的「專利」,從7歲到70歲均可能有此困擾。近年來,暗瘡有年輕化趨勢,甚至有7、8歲的兒童因學業壓力而發病。暗瘡的成因主要包括荷爾蒙失調、油脂分泌過盛、細菌感染及炎症反應。成年人中,50至60歲的患者雖較少見,但壓力、作息紊亂等因素仍可能誘發。

至於要如何改善這個擾人的問題?陳厚毅表示,治療暗瘡的第一步是養成正確的護膚習慣。他建議暗瘡患者每天早晚用溫和潔面產品洗臉,特別注意髮際線和下巴等易被忽略的部位,亦要留意切勿過度洗臉或使用消毒液等刺激性產品,否則將會加劇皮膚問題。此外,陳厚毅特別提醒,切勿自行擠壓暗瘡,因為這不僅可能導致細菌深入皮膚引發炎症,還可能會留下疤痕或色素沉澱,甚至造成毛孔粗大,得到「士多啤梨鼻」。
藥物治療方面,陳厚毅表示抗生素藥膏和維他命A酸藥膏是常用選擇,能有效控油和消炎。他亦強調,治療暗瘡需耐心,切忌追求速效而損害皮膚,此外壓力也是一個重要影響因素,因此患者需要足夠的心理支持。陳厚毅稱許多青少年因暗瘡影響外觀而自卑,甚至出現逃學或學業退步的情況,醫生便不僅要提供藥物治療,還需鼓勵患者,幫助他們重建自信。

陳厚毅亦提醒,港人皮膚困擾多多,高紫外線使皮膚癌成為香港十大常見癌症之一。陽光雖有助合成維他命D,促進骨骼健康,但過度曝曬會顯著增加皮膚癌風險,因此他建議市民外出時應注意防曬。此外,無論濕疹、暗瘡還是其他皮膚病,都與壓力有深層聯繫。陳厚毅表示,醫生會注重患者的心理健康,強調皮膚病並非無藥可治,希望患者通過正確的護膚習慣、針對性治療及心理支持,重拾健康肌膚。
(點新聞記者周禹含報道;視頻拍攝:鄔茜、Sunny;視頻製作:羅平)
相關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