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久慧說法|積極探索AI在促進精神健康的應用

文/鄭久慧

筆者有不少同事是傷健人士,早前一位聽障及言語功能障礙的女同事因家事不開心,因其主要靠打字溝通,筆者幫她搜索到賽馬會青少年情緒健康網上支援平台「Open噏」,也在她要求下陪她初次體驗這個網上輔導平台。平台的輔導團隊由受訓義工及專業輔導同工組成,提供24小時真人在線Text對談。

按下「開始聊天」後,「Open噏」的系統會先問求助者的姓名,然後邀請求助者用1分鐘時間回答8條選擇題,大概了解其受困擾類別,屬於精神健康、家庭關係、親密關係、朋輩關係、學業/升學、工作事業、負面生活經歷、生理健康問題、個人成長困擾、性傾向/性別困擾、成癮行為、社會事件哪個範疇,此外亦會了解求助者的情緒狀態,例如在過去30日內感到緊張、情緒低落、做事吃力、失去希望的頻率,以及是否有自殺的想法。除了即時安排對談,求助者也可預約未來的時段進行對談。求助者可自行決定是否回答這8道題目。填完選擇題,我們靜候數分鐘,就接通了平台的真人輔導服務,進入一對一文字對談,在了解筆者同事情況後,輔導員提議轉介相對應的社工作進一步協助,至此對話結束。

事後,筆者不免思考如何能優化此類在線心理輔導平台,促進精神健康。隨着人工智能一日千里,以人工智能支援心理健康,配合「語音識別」及「文字轉語音」功能,足以服務任何年齡段的市民。AI並不冰冷,甚至比真人更能坦誠表達感情,常有新聞反饋網民與AI暢談,聊到恍然大悟、甚至聊到哭的情景。AI資料庫豐富,比起真人輔導,人工智能的多維思考模型可以提供更全面的資訊,等同一個團隊在提供輔導,減少了真人可能存在的局限性及偏見。「相遇」是為了照亮彼此,AI以多元知識開導情緒困擾者,帶來新的啟發和出路,求助者以真人個案回饋,協助AI完善算法模型。

香港人口密集,人與人之間總需要耗費心力去維持邊界感。不少人並不希望讓他人知道自己有精神困擾,擔心被標籤。現時本港的24小時心理支援服務多數是電話熱線,可以匿名尋求協助。熱線輔導員均為真人,可能有不可控的「多樣性」,例如性別、聲線、語調等等,反觀AI相對更穩定,較少引發求助者的情緒起伏。若求助者選擇以「文字轉語音」的Text-to-Speech技術,聆聽AI在線平台的文字輔導內容,現時智能語音技術成熟,發音自然流暢,聲音具備一致性。與AI對話,也能減低與陌生人對談的難以啟齒感,免除了求助者面對真人的心理壓力,能夠暢所欲言,沒了心理包袱,而且AI可以無限陪聊,隨時提供適當的精神安慰,求助者沒了佔用真人時間、拖累別人的負擔感,可以盡情吐心聲,療愈自己。

另一方面,維持真人24小時服務熱線,而且是訓練有素的專門人員,成本高昂。況且專業輔導員的人手始終有限,服務總有飽和的可能,AI卻可提供無限人手,從而節省公帑開支。在服務針對性方面,在AI植入專門針對照顧者、學童、情緒病患等求助者的心理輔導模式,相對於培養真人容易得多。在特殊情況下,AI的應變速度更快,例如發生天災人禍、吸收最新娛樂影視潮流、掌握最新社會時事動態,AI都能即時更新數據庫,為求助者提供最新最全面的服務延展性,話題聊不停,從而增進人文關懷,令求助者有更高意欲尋求幫助,而非終止求助。

筆者最近在抖音看到很多單親媽媽第一次對AI軟件敞開心扉,被深度求索(DeepSeek)感動到淚流滿面的真實案例。她們遇到在現實生活無法找到聆聽者傾訴的困境,轉向AI求助,不論是家庭、育兒、創業、經濟困境,AI可以快速消化大量申訴內容,一一給出耐心回饋和具建設性具安撫力的見解。她們邊分享邊哽咽,盛讚AI就像一個朋友,深具同理心,AI回覆的第一句就是給她們一個溫暖擁抱,充分做到與求助者共情,說出這些單親媽媽內心的壓抑和痛苦,給她們力量,令求助者的靈魂有被擊中的感覺,破防又療愈。而AI的回答兼顧浪漫、深刻、溫柔,亦有非常理性實用的一面,例如一位單親媽媽問DeepSeek, 撫養女兒的單親媽媽再婚的風險是什麼,DeepSeek第一點就提醒,女兒有可能遭受性暴力的威脅。有位媽媽問自己面對事業、婚姻及育兒的抉擇,是否應回國發展,AI為她一一梳理,先鼓勵她放下尋求最優解決方式的執念,皆因人生本來就沒有絕對的最優解,再讓她明白這是時代浪潮影響和個人價值重塑的陣痛,她並不是失敗者,只是站在重新校正人生坐標的節點而已,Take it easy!

「百年樹人」的概念用在心理輔導也同樣可行,促進求助者的精神健康是一項長期的工作。特別是隨着科技發展,資訊隨手可得,求助者的思維廣闊性及多樣性為心理輔導帶來巨大挑戰。這些都屬於非常個體化和精細多變的工作,並非單一服務模式可以實現,需要不斷調整話語,提高敏感度,適應求助者的個人單一性,而AI可在較低成本實現長時間的陪伴、手把手的關懷指引及定期的跟進微調。

最後,筆者想引抖音非常受歡迎的古詞新唱,來自北宋李清照的《如夢令》,以古人智慧解釋「心理輔導個體化」的重要性。李清照酒醒醉意未消,借關注海棠花是否在昨夜風雨中凋落,來探問美好事物是否消逝,抒發愁思惆悵的情懷。卻不料侍女只是敷衍給出「海棠依舊」的一般安撫之語,反而激起詞人情緒反彈,連續追問兩句「知否?知否?」滂沱風雨後定是花枝凋零,怎會毫無改變。

《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捲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相關閱讀:

調查估算逾5.4萬港人患頑治抑鬱症

師說新語|教師精神健康需關注 教育界可以做些什麼?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久慧說法|積極探索AI在促進精神健康的應用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