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日是母親節,祝所有媽媽健康快樂,教育局局長蔡若蓮在香港文匯報撰文《以愛傳承 以行至孝》細述母女情。蔡若蓮博士表示,母愛的形式可以千差萬別,但其本質始終如一。她說:「年少時以為『完美母親』應當是日夜守護的燈塔,如今才懂得,母親的偉大之處正在於她選擇成為一艘負重的船——即使風浪侵蝕了她的青春與健康,仍堅持載着子女駛向安穩的彼岸。這種無言的奉獻,正是中華文化中最為深厚的母愛寫照。」
以下為文章全文:
今天是母親節,街頭巷尾都洋溢着溫馨的節日氣氛。花店裏擠滿了選購康乃馨的子女,茶樓中滿是攜母飲茶的歡聲笑語。身為教育工作者,同時兼具母親和女兒的雙重身份,這個日子對我而言別具深意,也讓我對母愛有更深刻的感悟。
我成長於上世紀六十年代的香港,那是一個物資匱乏、生活艱難的年代。能夠有媽媽在家陪伴,對我而言簡直是奢望。從小我就不太喜歡寫關於母親的文章,因為總覺得我的媽媽和別人的不一樣。她不常在家,性格也不溫柔,更不會查問我的學業。移居香港後,她一年到頭都在工作,從未有過假期。在我的記憶中,她從未帶我去過遊樂園,也不曾到學校為我領取成績單。即便是大年初一,她也總是獨自背着大包小包,到深圳寄物資回鄉給親人過年。
後來,我們終於有了自己的房子,家中經濟狀況逐漸穩定,姊弟幾個也都長大成人。我本以為母親終於可以帶我們出去玩,沒想到她還是一整天為我們操心,嘮叨着要為這個存一筆錢,為那個留一份保障,繼續拚命工作,彷彿要把整個世界、所有孩子的現在與未來都扛在自己肩上。
如今,母親已經八十多歲高齡,輪到我們帶她外出用餐遊玩。可是,就連我們為她花錢,她也覺得心痛,總是想方設法節省。帶她去好一點的餐廳,她總以「咬不動」為藉口,把食物往兒孫碗裏夾;帶她出遊,她又覺得在自己身上花錢是浪費,每一分錢都想着要留給孩子。
這樣的母親,既沒有孟母的睿智,也不像《遊子吟》中描繪的慈母形象,我從小就不懂得欣賞。年幼時,我常常幻想她能像其他母親一樣,留在家中為我們洗衣做飯,天天陪伴我們成長。但她沒有。歲月匆匆,幾十年過去了,我看着她從青春走向暮年,沒有一天不在操勞,將一生都奉獻給了這個她常常缺席的家。看着她那張飽經風霜的臉,那雙因勞作而變形的手,我不禁自問:憑什麼認為母親的付出是理所當然?
驀然回首,才明白母親在我們童年時的缺席,並非不愛我們,而是默默承擔起我們姊弟幾人一生的重擔。
如今,我們都已成家立業,有了自己的孩子。不知不覺中,我也傳承了母親那種拚搏的精神。當我因工作繁忙無法陪伴孩子成長而感到愧疚時,才稍稍體會到母親當年的不易。我感恩生命中有這樣一位與眾不同的母親。
在漫長的歲月裏,我逐漸領悟到:母愛的形式可以千差萬別,但其本質始終如一。年少時以為「完美母親」應當是日夜守護的燈塔,如今才懂得,母親的偉大之處正在於她選擇成為一艘負重的船——即使風浪侵蝕了她的青春與健康,仍堅持載着子女駛向安穩的彼岸。這種無言的奉獻,正是中華文化中最為深厚的母愛寫照。
母親節旨在宣揚母愛,但意義遠不止於一束鮮花或一頓盛宴。擔當了局長的職位,我常常思考如何在教育中傳承孝道文化。我始終相信孝道教育的重要性,感恩教育需循序漸進。幼稚園階段,透過幫媽媽整理物品等生活小事培養愛心;小學時期,透過分擔家務、記住親人生日等活動強化責任感;中學階段,則着重引導學生體諒父母辛勞,建立同理心。這些看似平常的教育環節,實則為學子的人生奠定重要品德基礎。
在這個特別的日子裏,讓我們停止不必要的工作,暫別電子屏幕,用實際行動表達愛意。因為世間最珍貴的,不是華美詞藻或昂貴禮物,而是真摯的陪伴與理解。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堅信懂得感恩的人,方能成為對社會有擔當的公民。
最後,謹向天下母親致以最誠摯的祝福。願我們在忙碌生活中,不忘給母親一個溫暖擁抱、一句貼心問候。因為世間至珍,莫過於母愛;人間至貴,莫過於親情。讓我們攜手傳承孝道文化,共建充滿愛與感恩的社會,這或許就是獻給母親最好的禮物。
母親在,家在。
(來源:香港文匯報A11:名家匯 2025/05/11)


